守正不守旧 尊古不复古
■闫文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总书记强调的“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正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重要遵循。
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守正就是要守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坚定回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一系列错误思潮。但同时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只有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就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要看到,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的东西,必须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进行科学鉴别和正确取舍,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之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大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和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既具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要深刻认识到,“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同时,“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同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阐释中国道路、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充分借鉴吸收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深厚底蕴,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保持守正的坚定和创新的激情,为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一步步变为现实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