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线保障战位,有这样一群“在幕后发光的人
幕后光芒
白山黑水间,有一群士兵常年战斗在修理、仓储、炊事、训犬等保障战位。他们虽不像冲锋陷阵、闯关夺隘的官兵一样备受瞩目,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持续奋斗在默默无闻的战位上。日积月累,他们的技能本领不断精进,并取得耀眼成绩,被战友们誉为“在幕后发光的人”。
本期“士兵面孔”,聚焦沈阳联勤保障中心4名高级军士。让我们走近一线保障战位,领略他们独特的军旅青春。
——编 者
问题与答案
【人物名片】张俊凯,一级军士长,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被评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个人”。
张俊凯
8月,阴山脚下敕勒川草原迎来初秋的清凉。东方既白,“钢铁长龙”呼啸着驶出市区。车队仿佛草原上奔腾的马群,沿着山脚,向远方的旷野疾驰而去。
从接到指令紧急出动,到抵达配置地域,这支运输车队神兵天降般的速度让考核组竖起大拇指。
部队转入原地休整。担心路况颠簸导致螺丝松动,一名面庞黝黑、满手老茧的老兵,逐台检查参训车辆的外挂模块箱组。作为车队修理保障组组长,一级军士长张俊凯时刻把车辆安全记挂在心间。
年初,部队受领某任务,拉动演练成为常态。张俊凯发现,车队每次出动,都要携带大量车材、油料、给养等物资用于自我保障,不仅装载麻烦、耽误时间,而且浪费空间、挤占运力。能否通过改装车辆,拓展出独立空间,实现自我保障物资单元化、集成化装载?
“想,都是问题。干,才有答案!”这是张俊凯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按照预先设定的改装思路,找点位、量尺寸、画草稿、做模具……图纸在桌上堆成厚厚一沓。
1个月过去了,经过焊接打磨、安装调试,一台台外挂各式箱组、搭载伪装网架、收纳软硬牵引等车材工具的“新型车辆”相继下线,部队保障能力和出动速度大幅提升。
时刻琢磨问题,创新寻求答案,是张俊凯的真实写照。改装发电车、组装钻井车、研发严寒条件下汽车定时启动运转保温装置……每当灵感乍现,他就钻进昏暗沉闷的车间里“闭关修炼”,这是他坚守27年的战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作为补给供应方队的“定海神针”,张俊凯的战位是一台运输车的密闭方舱。方舱底板中央有个拇指大的小孔,透过小孔正好能看到长安街地面上流动的白线。他正是通过这条白线判断车身的位置,校准车队的前进方向,圆满完成了阅兵保障任务。
2021年夏,张俊凯和队友们前往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军车拉力赛。距开赛只剩14个小时时,一台由主办方提供的运输车突然动力下滑,棘手的是备用车辆也有大量零部件老化。
“把两台车拼成一台!”张俊凯的大胆想法,让队友们冒出一身冷汗:现地缺少精密工具,只能由人工拆解组装,这样的车能与各国精英角逐吗?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相信老张!”关键时刻,领队下达指令:“全力以赴,协助老张‘拼车’。”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两台运输车一点一点解体,狭小的车间内摆了一地零件。组装、加固……一台拼装车逐渐成型。“打火!”当清脆响亮的马达声响起时,大家都向张俊凯投去赞许的目光。
坚守修理战位27年,在一次次大项任务中勇克难关的张俊凯,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修理保障能力直接关系到汽车部队的战斗力,而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要为部队培养更多修理骨干。
走下赛场,站上讲台,汽车旅组织的修理工集训成为张俊凯的新战位。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员,将从这里奔赴千里运输线,从白山黑水到齐鲁大地,从黄海之滨到壮美草原,用一颗匠心、一把扳手,护卫奔腾铁流。
“特技”背后
【人物名片】弓永森,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弓永森
形状各异的装备零部件,整齐摆放在训练场长桌上。一场特殊的挑战拉开帷幕,挑战者是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保障队一级军士长弓永森。
弓永森被蒙住双眼,他挑战的内容是:在无光条件下辨别这些零部件,并对其功能做到“一口清”。
一名战友从眼花缭乱的零部件中随机挑选了一枚,放到弓永森面前。尽管蒙着眼,但弓永森神情自若。他双手沿着这枚零部件的边缘仔细摩挲,感受着它的外部棱角和结构细节。
不多时,弓永森将零部件放回到桌面上,自信地说:“这是边防巡逻艇的发动机曲轴飞轮螺栓。”话音刚落,四下便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答案完全正确。随后,他将该零部件的具体尺寸、应用场景等信息,一一向战友们进行了讲解。
因这一手蒙眼从千余枚零部件中准确判断型号的绝活,他被大家称为“盲盒特技”兵专家。
其实,在弓永森的世界里并没有什么特技,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训练和积累。从1993年入伍至今,那些被弓永森反复摩挲的铁质模准早已被盘出锃亮的包浆。
由于业务精湛,他几乎每年都会被上级机关抽调到各个仓库检查战储物资的保管情况。在他的督导下,各仓库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弓永森标准”也成为大家默认的标准。
岗位的磨炼和潜心的钻研,使弓永森对那些让普通人难以分辨的零部件如数家珍。
去年,某海防部队在执行运输任务时,舰艇输油泵出现故障无法工作,导致舰艇滞留在海面上。由于型号老旧,周边的军地单位都难以找到配件。经查询,只有弓永森所在保障队有该型输油泵。
接到命令后,弓永森凭借多年保管经验,迅速锁定了一间积压待报废器材库,连夜从数万件积压器材中找到了该型输油泵。经过一番仔细检修,输油泵恢复正常工作。设备被紧急送往任务部队,舰艇得以顺利前出执行任务。
弓永森常说:“仓库里的零部件成千上万,如果不在平时就把它们琢磨透,战时怎么实现精准高效保障?”也正因为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每次执行任务他都能够凭借精湛的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修、供应和保障,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
“老本行”
【人物名片】张春新,二级军士长,荣立三等功1次,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三等奖。
张春新
短促有力的哨音在训练场响起,一只壮硕的黑背犬向狭窄的平衡木疾速奔去。二级军士长张春新紧随其后,一人一犬如同跳动的音符,穿梭在障碍间。
“上!”指令下达,军犬“烈火”快速起步跳跃,奋力越过障碍,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稳稳地落在草地上。张春新蹲下身,拍拍“烈火”的脑袋,夸奖道:“好样的!”
对“烈火”的训练刚结束,训导员文鹏就牵着另一只军犬“金刚”来到训练场。张春新穿戴好防护服后,拿着响鞭向训练场地另一侧跑去。
穿着厚重防护服的张春新,行动稍显笨拙。他抽动着响鞭,狠狠地叫喊着,在“金刚”面前“挑衅”。此时的张春新,不再是亲切的训导员,转而化身为一名“歹徒”。
面对“挑衅”,“金刚”发出低吼声。张春新一步步靠前,挑起军犬的攻击性。“金刚”越发激动,露出尖利的犬牙,狂吠不止。
“袭!”随着一声口令,“金刚”腾空而起,向张春新扑来,一口咬住了他戴着护具的手臂。张春新顺势转身,将“金刚”抛向空中,继而扬起另一只手中的响鞭,作势向它打去。这时,“金刚”仍旧紧紧咬住不肯松口。张春新奋力甩动手臂,准备脱身。只见“金刚”奋力一跃,将张春新扑倒在地,等候训导员进行“抓捕”。
一场扑咬训练下来,张春新已是汗流浃背。军犬扑咬时力气很大,即便有护具的保护,张春新身体被“金刚”扑咬的部位也已经泛红。
脱下防护服的张春新又变回一名亲切的训导员,他拿出小零食奖励参训的军犬们。看着眼前冲自己摆尾的军犬,他的眼中满是怜爱。十多年来,张春新一门心思扑在军犬训养工作上,陪伴并见证着军犬们的成长。这些在张春新训练下日渐成熟的军犬,既像他“带大的孩子”,又如同他“教出的学生”。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张春新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形成了详细的业务笔记。
当得知军犬训养工作资料短缺的情况后,张春新将自己的业务笔记和心得作了系统梳理,于2015年出版了《军犬训养技法新论》一书,用作专业教材。
正因如此,即便两年前张春新进行了岗位调整,不再担任军犬训练队的教员,仍有许多战友通过电话向他请教训犬技巧。
张春新深知久而不练自会生疏的道理,所以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到训练场转一转。“不管走了多远、无论身在何处,‘老本行’都不能丢,要为军犬训养这份事业尽自己所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是张春新在调离岗位时就已经下定的决心。
夕阳西下,霞光洒落训练场。张春新拍了拍军犬们身上的尘土,起身牵着它们向犬舍走去。此时的“烈火”和“金刚”格外调皮,边走边蹭着张春新的裤脚,一人两犬的身影慢慢融入落日的余晖中。
灶前匠心
【人物名片】罗斌,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罗斌
“辣子鸡是经典川渝名肴,干香麻辣、口感酥脆,深受官兵喜爱。”专用教学灶前,一名老兵用手轻捏着灶具旋钮,紧盯着火舌跳跃的细微变化。鸡块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发出嗞嗞的声响。
10分钟后,菜品出锅。鸡肉金黄,辣椒油亮鲜红,他邀请集训学员一一品尝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由于学员们基础薄弱,他以小班教学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刀工、烹制到摆盘,一项一项耐心地传授着烹饪的“独家秘籍”。
“在伙食费标准内,想让官兵吃得更好,就要物尽其用,绝不能浪费。”这位常念“物力维艰”的老兵,就是某教导大队一级军士长、军需炊事专业教员罗斌。
在一次全军野战炊事技能比武中,罗斌不仅做出了酱香虎皮尖椒、芝香心里美、酸辣莴笋丝等菜品,还将剩下的香菜根、辣椒段、白菜帮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做成一道别具匠心的小菜。评委们品尝后,感觉这些边角料竟比菜品本身味道还好。罗斌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金奖。
小小的炊事工作中蕴含着大学问。如何让官兵吃饱吃好,吃出精气神,是罗斌牵挂在心的头等大事;如何在实战背景下做好野战炊事保障,更是他一心钻研的重要课题。
有一年冬训,演训区域骤降大雪,洁白的雾凇挂上枝头,罗斌顺势把课堂设在茫茫雪野。
天光微亮,一场红蓝对抗演练便拉开战幕。“11点30分前,你分队务必将热食送到侦察分队补给点!”接到命令,罗斌带队迅疾向预定地域机动。
在车上,罗斌一边对照热量消耗标准仔细制定食谱,一边将预先准备好的食材分类,准备开始炊事作业。
车辆行至一片开阔地域后,各式装备迅速展开。罗斌带领新训学员紧锣密鼓地进行炊事作业。不到30分钟,冬瓜炖排骨、番茄牛肉汤、腰果肉片、尖椒土豆丝等饭菜已出锅,炊事车周围香气弥漫。
“寒区训练散热快,要确保官兵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热量。”罗斌认为,炖菜不仅能补充足够的能量,让官兵吃饱吃好;这样“连汤带水”,还方便前送时保温。
罗斌的经验之谈源自孜孜不倦的钻研。在野战炊事保障快餐化的形势下,他带领学员们按照野战炊事保障“五快”:快展、快做、快分、快送、快撤等要求苦练基本功。由于长期铆在操作间,罗斌的迷彩服上总是散发着浓浓的油烟味。
看似平常的伙食保障教学,背后则写满了艰辛与执着。20多年来,罗斌培训学员7000余人,其中近200名学员在军以上比武竞赛中获奖。
“炊事员是平凡的岗位,有时需要忍受孤独,更要保持一颗匠心,深钻细研。”新一批炊事员开训,站在灶台前,罗斌指了指面前的锅碗瓢盆,为大家上起了第一堂课:“这就是我们炊事员的‘武器’,只要战友们吃得好,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文字:赵佳庆 罗义翀 兰济民 刘昱岑 颜子程
图片:吴 迪 胥永政 玄禹辰 张 钰 王 凤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