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在高原哨所驻地构建近自然植
西藏军区某边防团在高原哨所驻地构建近自然植被生态系统——
“生命禁区”披上绿装
■本报特约记者 李国涛 通讯员 陈武斌 邓杰元
哨所官兵为小树苗松土。 崔运红摄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河流源头处有个哨所叫昆木加,在藏语中意为“鲜花盛开的天堂”。可这里没有鲜花、绿色植被,只有冰雪、风沙和迷彩。这里也被称为“生命禁区”。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步入营区,令人惊讶的是,一大片绿色扑面而来,与一路上的茫茫荒原形成鲜明对比。不远处,10多名官兵正小心翼翼地为上个月刚移栽的树苗包上用于保暖的干草和棉絮。
“哨所海拔4900米,每年大雪封山期长达5个月,恶劣的自然条件让植物难以生存,绿色在这里是最珍贵的颜色。”哨长闻路告诉记者,今年初,西藏军区调研组来到昆木加哨所调研时,不少官兵提出“如果能看到更多绿色就好了”。对此,西藏军区高度重视,他们多方咨询相关科研院所,寻求解决方案。
经过协调对接,6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军事科学院某研究院联合牵头,抽调中国科学院专家来到昆木加哨所,指导官兵科学移栽植被,构建适合高海拔植物生存的近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官兵生活环境。
“在昆木加种树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闻路告诉记者,昆木加哨所成立60多年来,官兵们为了种树想过很多办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近年来,随着哨所条件的改善,一些适合高原生长的花草盆栽慢慢出现在战士们的宿舍,但是室外种植依旧是个难题。
专家们来到哨所后,经过科学试验,最终选定沙棘、沙生槐、金露梅等10多种树种为移栽目标。今夏,高原雨水充沛、气候适宜,正是树苗栽种的好时候。官兵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干劲十足,不少驻地周边的牧民也纷纷闻讯赶来,主动加入“荒原造林”的队伍。
经过近20天的奋战,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的近自然植被生态系统打造完成。目前,该系统主要由树木与花草构成,其中灌木和小乔木组成的植被约为800平方米,其余200平方米为草花地被,由披碱草、秋英、紫花苜蓿等耐寒植物组成。
“由我负责的50株旱柳苗长势良好,看到这片绿色,我们打心底里感到开心。”二级上士王思诚兴奋地告诉记者,移栽树苗成活后,大家自发划分责任区,明确分工。不少官兵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种植知识,并在这些植物的周边放置植物百科和爱护标语,只为更好保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
如今,渐成规模的植被也吸引不少高原野生动物来“探访”。几周前,下士农盛观在哨所附近发现一只右腿受伤的藏原羚幼崽,军医刘威闻讯后,立即赶来救治。在大家的悉心照顾下,小藏原羚很快痊愈,回到了自己的族群。
“通过构建近自然植被生态系统,官兵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感稳步提升,大家在维护管理的过程中,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该团保障处处长李乙华介绍,他们一直在为改善驻地生态环境积极努力,除了投身植树造林,还利用保温营房、温室大棚等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培育新苗,只为给边关多留下一抹希望的绿色。
前不久,昆木加哨所第4任指导员李宗森打电话到哨所,当听到哨所如今也能种活树木的好消息后,激动不已,连声嘱咐道:“太好了!太好了!60多年的期待终于变成了现实,你们一定要将这片绿色和脚下的土地守护好!”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