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知”的内涵
■李增山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语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它深刻阐明了战争活动中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具有普遍的军事方法论意义。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然而,在当下的一些研究中,有的同志没有深刻理解“知”的内涵,存在知敌不深、知我不详、制敌不力等问题,导致敌情研究浮而不实、对策研究虚而无用,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知”的三个维度
孙子所说“知彼知己”中的“知”包括三个维度,即知我军、知敌军、知克敌制胜之道。一是对自己的军队,将帅要对部下能力、军心士气、是否“得地之利”“得人之用”等情况烂熟于心,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二是对敌军,要以用间、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手段,了解敌人的作战企图和军队部署;在攻击敌人之前,要“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以便实施用间和反间活动。三是对制敌之道,在战略决策时,要用“五事”“七计”详细分析比较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队建设、将领才能、治军训练以及地形地貌等各方面情况;在组织作战时,要明确“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我专而敌分”“以众击寡”“避实击虚”“因敌制胜”等用兵方略。这深刻揭示了战争行动知与行的基本规律:知己是基础,知敌是关键,制敌是目标,制敌之道是方法手段,知己、知敌、制敌三者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知敌”的三个层次
战略战役战术是军事斗争的三个层次,知敌也应该从这三个层面去把握。这既是“知”的本质要求,也是战略战役战术相互联系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战略是全局整体策略,决定战役战术的发展走向;战役战术是实现战略的环节手段,服务支撑战略的实现。不研究把握敌战略指导、战略意图,就无法搞清其行动的目的、原因和“来龙去脉”,对敌战役战术的研究就失去了根本。同理,只注重研究战略问题,而忽略敌战役构想和战术行动的研究,就很难拿出实在管用接地气的制敌之策。开展敌情研究,既要把握敌战略考量,又要紧盯其战役布势及任务部队行动方式,使战略战役战术研究融为一体、互为支撑,确保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除了突出敌战略策略、作战概念、作战条令等研究外,还应重视对敌技术装备进行研究。要善于从装备技术角度开展对敌研究,搞清敌装备体系构成、装备技术运用、颠覆性技术发展等情况,着力把技术因素对其战略决策、战役构想和作战行动的支撑搞清楚,把其发展装备技术背后的作战需求以及对作战概念的牵引影响搞清楚,把其装备技术的运用特点规律及弱点死穴搞清楚。
“知制敌之道”的三个方面
制敌,就是针对敌人创新我之战法建法,拿出抗御制衡敌之对策。对敌研究中的制敌属于对策研究,包括抗衡、借鉴和建设三种类型。抗衡,就是如何战胜他,提出采取什么手段打击他;借鉴,就是如何为我所用,研究其可供我学习借鉴的先进作战理念、作战手段与管理保障方式等内容;建设,就是如何提高我之作战能力,提出我战建备改进加强的方法路径。一是抗衡之策应突出对抗性。强化实战意识,立足与强敌正面交手、复杂环境作战、高强度对抗探寻制敌之策,防止重静态研究、轻博弈分析,重单向研究、轻敌我比对等倾向,避免僵化简单、一厢情愿。强化敌情意识,坚持拿敌练兵,全面真实设置敌情,把对手摆进来,紧盯对手研拟作战方案,紧贴方案细化任务,紧跟任务确定能力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科学意识,将敌情专家与我情专家捆绑作业开展对抗式研究,通过构设典型场景、敌我对比推导、反复推演评估等,提升制敌之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借鉴之举应突出先进性。注重向对手学习,取其之长补己之短。要善于发现对手在作战研究中的优势和先进性,以其先进的作战理念和思想为参照,在学习借鉴中丰富和发展我之作战理论,做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要高度关注敌推进无人化智能化军事应用的发展动向,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把握学习借鉴的核心关键,突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为提升我军战斗力提供支撑。要坚持长期持续跟踪研究,强化辩证思维、综合分析,力避敌“创新陷阱”,努力把碎片化、片面性认识转变成系统化科学性认知。三是建设之法应突出针对性。我军建设的主体是我,客体仍然是我,因而建设之法的提出应建立在我现实实力的基础之上,必须全方位了解我方强项和弱项,找出我之能力差距,提出我避强击虚之法和建设发展之术,坚决摒弃既不针对敌特点弱点,也不结合我方实际的无效研究。要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缺乏体系作战理念等问题,聘请跨专业、跨领域的专家加入支撑团队,开展协作攻关。要着眼未来作战需求,把以敌为靶的建设规划和拿敌练兵的训练体系设计好,跳出传统作战思维、固有练兵方式,盯着破击敌方体系节点建、瞄着集中优势对敌弱点建、本着“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运用建,建强慑敌之剑,筑牢胜战之基,牢牢把握决战决胜主动权。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