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兵辗转近4000公里重上高原哨所
七旬老兵辗转近4000公里重上高原哨所——
再回昆木加,见雪山花开
■丰 林 陈武斌

“当兵来昆木加,这里没有鲜花,只有青春的朝霞……”国庆假期期间,老兵边琼辗转近4000公里,从山东来到西藏军区某边防团昆木加哨所,重走巡逻路。在25号界碑前,这名七旬老兵怀着激动的心情,一笔一划为界碑描红。而后,他不由自主哼唱起这首当年同战友们一起创作的《当兵来昆木加》。
歌声悠扬,往事涌上心头。1971年,边琼入伍来到昆木加哨所。“尽管只待了两年,却是我一生最难忘的记忆。”边琼说。
“昆木加,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天堂,现实中的自然条件却与美好寓意相去甚远。”在昆木加哨所服役12年的二级上士贾年生介绍,昆木加哨所年平均气温不足5℃,最低气温可达-37℃,全年有长达5个月的封山期。很多退伍老兵有想回哨所看看的想法,都因自然条件恶劣,未能如愿。
2020年,边琼和战友一起回到西藏,他们计划先到仲巴县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而后再上哨所。不料,刚刚抵达仲巴县,突然下起暴雪,前往哨所的路中断。三人无奈,只好站立在风雪中,朝着哨所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
不久前,哨所向边琼发出邀请“欢迎回家看看”。老人接到电话后激动万分。家人对老人的身体非常担忧,一开始并不同意他重返高原。在边琼强烈坚持下,最终家人还是同意了。
重返哨所,边琼还将一些老战友的信件和祝福带到哨所。随后,与未能到场的老兵们进行了视频连线,一场别开生面的新老兵交流会在哨所举行。
二级上士王思诚在视频中介绍,半个多世纪来,哨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哨所接入国家电网,用上了“长明电”;自建制氧站,真正实现了氧气接到床头;保温哨楼改造、新式大棚和“植物工厂”的建成,让雪域边关寒冬不再漫长难熬,“生命禁区”也能够绽放鲜花……
“老哨楼旧址东侧那口‘党员井’,是当初由党员带头挖掘出来的,我们那会儿吃水全靠它。如今,有了完善的供水系统,战士们能随时用上自来水了。”看到哨所如今的情况,哨所第四任指导员、87岁高龄的李宗森激动地说。
重走巡逻路,一直是边琼的愿望。连线结束后,边琼了解到当日下午有巡逻任务,申请一同前往。连队党支部研究后,同意了边琼的请求。
“当年我们穿的还是65式军装,巡逻时为了防风抗寒,我们经常会将雨布套在内衬里。”防风又保暖的新式军装让老人羡慕不已。出发前,该哨所所属连队指导员旦增曲杰特意为边琼找来一件21式作训服,让老兵体验。
巡逻途中,翻越海拔5500米的“英雄坡”,边琼出现高原反应。旦增曲杰见状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便携式制氧机,边琼吸氧休息片刻后便很快好转了。边琼感慨地说:“当年有两名战友巡逻途中牺牲在此,为了纪念他们,我们将这里命名为‘英雄坡’。如今,有了先进设备的保障,巡逻路越来越好走了!”
经过艰难跋涉,巡逻分队到达目的地,他们迅速开展警戒、检迹、观察等工作。边琼将一朵从哨所大棚中摘来的花朵插在界碑旁的土地上,与官兵们一同举起五星红旗进行宣誓,两行热泪顺着脸颊滑落,融入边关土地……
老兵的到来,对哨所官兵来说,既是一次历史的回顾,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临别之际,哨所官兵列队送别边琼。雪海云天下,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与哨所门前戍边石上“祖国在我心中”几个大字,构成一幅美好画面。这幅画面在老兵心中定格,挥之不去,愈加清晰。
上图:边琼在哨所“植物工厂”听战士介绍蔬菜生长情况。崔运红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