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武部助力黔中村壮大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人武部助力黔中村壮大集体经济——
红土地种出“致富树”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婵娟
一垄邻着一垄,一床挨着一床,一区接着一区……初冬时节,笔者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牛场乡黔中村银杏种植基地,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的银杏苗整齐排列,宛如一块块“绿色地毯”。村民正忙着抽条、剪枝,田野间一派繁忙景象。
“这两年,依靠银杏、藤椒、烤烟等种植产业,村民的收入连年增加,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罗加良说,“我不仅还了贷款,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黔中村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村党支部书记杨华告诉笔者,发展种植产业之初,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加之对市场情况不够了解,导致银杏试种以失败告终,村民积极性受到影响。“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六枝特区人武部领导及时与村党支部一班人分析查找原因,商量对策措施。他们动员23名退役军人发扬吃苦耐劳、敢闯敢干的作风,流转100多亩土地带头种植银杏、藤椒、烤烟等,并请来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搞培训、教技术。村里的退役军人和民兵自发组建产业发展志愿服务队,无偿进行田间管护。很快,该村特色种植产业迎来丰收,村民实打实尝到甜头,打消了心中顾虑。
紧接着,该村整合有效资源,采取“党支部+公司+村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合股联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壮大村集体经济。如今,黔中村特色种植产业覆盖全村376户村民。“这些绿色作物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是大伙儿增收的‘致富树’。”杨华说。目前,黔中村共种植矮秆银杏600亩、藤椒210亩、烤烟500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7000余元。
在帮助村民发展银杏、藤椒、烤烟等种植产业的基础上,该人武部依托黔中村窗子洞战斗遗址、龙桥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打造国防教育基地,推动乡村红色旅游,让红色山村焕发新生机。
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该村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和劳务服务公司,采取“客户订单+村委派单+公司接单”的模式,在为游客提供乘车代步、景点解说、餐饮保障等服务的同时,以劳务服务形式进行劳务派遣,有效转移富余劳动力,让村民收入有了更多保障。
2022年以来,该人武部利用黔中村获评国家“红色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契机,帮助该村成功申请军队援建项目,助力完善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同时,他们着眼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黔中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推荐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发挥“兵支书”“兵委员”优势,争当乡村振兴带头人。
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红色乡村旅游打卡点……在军地持续帮扶下,黔中村立足自身优势,精心打造“特色产业+红色旅游”,村民致富的底气更足、干劲更大。“如今,村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红色乡村旅游很受欢迎,我打算开一家乡村客栈,让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罗加良说。
11月9日,贵州省六盘水军分区组织干部、文职人员到黔中村参观见学,实地感悟黔中村由旧到新的蜕变之路。“解放军通过炮击洞口,摧毁土匪部分外围工事……”在窗子洞剿匪战斗遗址,聆听73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剿匪故事,大家纷纷感慨,“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既要保护好,更要运用好。”
如今,在这片红土地上,村民们走出了一条以“红”为底、以“绿”赋能的乡村振兴路子。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