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战例分析:“有效决策”往往更重要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4:30
导读:“有效决策”往往更重要 ■毛炜豪 仲梅 战争史上有很多贻误战机的案例。对部分案例分析后会发现,所谓的贻误战机可能是一个悖论。因为贻误战机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指挥

  “有效决策”往往更重要

  ■毛炜豪  仲梅

  战争史上有很多贻误战机的案例。对部分案例分析后会发现,所谓的贻误战机可能是一个悖论。因为贻误战机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指挥员思虑过多导致错过了最佳时机,但是在这一点被证明之前,没有人知道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而且,也不能就此认为指挥员一定是错的,因为指挥员犹豫的目的只是为了作出更加合理的决策,只有当结果证明“时机已经错过”时,贻误战机才成为事实。从这个角度看,在分析战例时,单纯批评指挥员贻误战机似乎没有太大意义。人们需要做的,是分析贻误战机背后的决策机制问题,从而得出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从德军的决策失误说起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130多个师,用4000多架飞机、3000多辆坦克构成的突击力量,突然向英法荷比联军发动攻击,在短时间内将英法联军约40个师包围在比利时和法国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生死攸关时刻,希特勒却下令“停止追击,原地待命!”原来,希特勒想保存坦克部队的实力,以便迅速南下击败法国,进而迫使英国言和。加上德空军司令戈林也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完全能够消灭拥挤在敦刻尔克滩头的联军。所以,希特勒就把歼灭敦刻尔克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了德国空军。结果,联军30多万兵力在敦刻尔克撤退中死里逃生,成为后期反攻的中坚力量。

  在这一案例中,德军错过了消灭英法联军主力的最佳时机,为盟军后期的胜利反攻和纳粹德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对这个决策场景进行分析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深层的东西值得思考。

  从表面看,这次决策失误主要是因为“信息不足”——不了解“我情”,即希特勒并不清楚,仅凭当时的德国空军轰炸并不足以消灭联军地面部队,以至于明明知道戈林是为了“抢功”,仍然相信了他的承诺。

  从更深层次看,“信息不足”也许并不是德军贻误战机的根本原因。因为战场上绝大部分决策都是在信息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事实上,决策的时效性和正确性往往是一对矛盾。正确的决策需要更多的信息,而搜集信息需要时间,如果信息非常充足,可能决策的时机已经错过了;及时的决策可能时机刚好,却又可能因为信息有限而不足以支撑正确决策。那么,应该如何决策呢?

  可以尝试追求有效决策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有效决策的方式加以解决。所谓有效决策,意思是该决策未必“总体收益最高”,但“确定性收益最高”;未必是“最正确的”,但却是“最有效的”。如果说决策错误和决策正确分别代表0和1,那么有效决策就是在0和1之间取一个中间值。指挥员不应该过分追求所谓的“正确决策”,而应该追求“有效决策”。

  那么如何判断决策是否有效呢?一个重要的策略是“对比不同决策方案的收益和损失,从中选择确定性收益最高的选项”。

  例如,在希特勒的决策中,他需要对比“地面进攻”和“空中轰炸”两种决策方案的收益和损失。如果选择地面进攻,结果可能会有一定损失,但大概率能够全歼联军,确定性收益最大;如果选择空中轰炸,虽然不会有任何损失,但可能会放跑联军。前者收益大损失小,后者虽然毫无损失,但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从长远来看,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损失。综合来看,前者确定性收益更高,属于有效决策。

  这种计算方式比较模糊和抽象,还可以用计算“数学期望”的方式进行验证。所谓“数学期望”,就是每次可能结果出现的概率乘以其结果的总和。假设全歼敌军的收益为1,全军覆没的收益为-1;地面进攻全歼敌军概率非常高,可设置为90%,全军覆没的概率极低,可设为10%;空中轰炸全歼敌军的概率不确定性较大,可设为50%,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概率可设为0%。那么第一种方案的“预期净收益”就是1×90%+(-1)×10%=0.8,第二种方案的“预期净收益”就是1×50%+(-1)×0%=0.5。比较两种决策方案的净收益:0.8>0.5,显然第一种方案更合理。

  关于有效决策的几点启示

  尽管基于确定性收益进行决策会非常及时高效,但让决策者接受这种决策方式也会面临种种困难。原因在于,其一,基于人类的“负面偏差”认知效应,决策者往往希望作出“正确的”或“完美的”决策,他们在情感上不愿接受确定性收益附带的任何潜在损失。其二,即使通过计算“数学期望”证明“有效”决策的预期净收益更高,决策者也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愿把决策权交给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或者说,相比较而言,决策者往往对自己更有信心。其三,计算预期净收益时,对不同假设的概率设置可能存在分歧,这也会影响最终结果的说服力。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首先,决策者要克服认知偏差,如可以用“不接受这点损失就会带来更大损失”的理由,来说服自己作出有效决策;第二,要让决策者对更加理性的数学分析工具建立信心。方法很简单,就是平时多使用这些分析工具。因为根据贝叶斯原理,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会随着实践的检验而逐步修正、增强或削弱。只有经常进行有效决策,并且证实此类决策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有效”的,那么才能形成科学的决策习惯,进而提升决策的正确率。第三,如果在概率设置上存在分歧,可以取一个所有参与决策者假设概率的中间值。因为根据认知心理学专家丹尼尔·卡尼曼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同看法的平均值往往更接近事实真相。

  此外,这次决策所导致的结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希特勒希望与英国和谈”,因而没有对英法联军“赶尽杀绝”。究竟是出于对英国的好感还是恐惧,以至于让希特勒有这样的“执念”,人们已无从探求。但能从这个决策案例中得到的启示是,战争决策中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这也被丹尼尔·卡尼曼团队定义为决策领域的“噪声”。

  总体上,从这个决策案例中,我们至少能得到三点启示。第一,对于时效性较强的决策问题而言,正确决策是一个伪命题,指挥员更应该基于确定性收益进行有效决策;第二,正如信息传输时要提高“信噪比”,战争决策要尽量消除“噪声”对决策的干扰,如情感波动和个人喜好;第三,战争目标越单一越容易实现,越复杂越不容易实现。希特勒的战争目标是既要消灭敌军,又要保存实力,还要留下和谈窗口,殊不知某些目标之间本身是矛盾的,目标太多的最终结果可能是所有目标都无法实现。从这个角度而言,有效决策不仅适用于“时敏决策”,还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决策领域。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年终总结亮出“问题清单”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