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借力 让英雄“回家”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4:27
导读:前不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通过DNA鉴定、颅面部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无名烈士的容貌,并为编号“M19”的烈士找到了亲人。文少卿课题组的“点亮方案”
向科技借力 让英雄“回家”
■郝东红
前不久,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通过DNA鉴定、颅面部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无名烈士的容貌,并为编号“M19”的烈士找到了亲人。文少卿课题组的“点亮方案”中,又多了一簇微小而温暖的光。这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它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还传递了一份跨越时空的缅怀。
“烈士的遗物,只有衣扣、皮带、帽檐,以及遗留在自己体内的子弹”“49名烈士平均寿命仅20.5岁,最小的不到14岁,遗骸上有大量与战争相关的创伤”……在巨大的心灵震撼中,文少卿课题组成员完成了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南村烈士墓地的发掘工作,并尝试对烈士面貌进行复原。在他们看来,烈士墓碑上能刻上他们的名字、放一张供后人瞻仰的照片,是对他们基本的尊重。
今日的繁华盛世,是无数英雄烈士的心底愿景。后辈借助科技力量探寻英雄身世、发掘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既是一种精神的反哺,也营造了一种褒扬英烈、崇尚英烈、学习英烈的浓厚氛围。
据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的信息显示,目前全国有名可考的烈士约196万名,其中有明确安葬地的仅55.9万名。科技的发展,为后人给无名烈士寻亲、画像创造了条件;新媒体算法机制的创新,为精准化、个性化推进英烈事迹宣传提供了便利。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崇尚英烈方面,更有利于在群众的心田播撒崇军尚武的种子、在奋斗的征程凝聚勠力同心的伟力。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初冬, 空军航空兵某旅开展飞行训练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