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的接力
守护生命的接力
■王兴来 闫宝山
窗外漆黑阴冷,深夜,战备警铃骤然拉响。西部战区陆军某部官兵从睡梦中惊醒,一跃而起。一场紧急救援战即将打响。
一
0点05分,卫生队队长张江的手机铃声响起。此时,他和队员正在广场上安排应对余震的准备工作。
“命令你队30分钟内完成装备集结、物资准备。0点35分做好一切准备,前往积石山县大河镇灾区展开救援。”
张江面色凝重,下达紧急命令:“30分钟后前往灾区支援,大家迅速完成着装,检查装备,准备出动!”
从营区出发,驾驶室的车窗上结着一层白霜。有的战士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指针;有的战士在询问班长还有多久能到。他们的心牵挂着灾区的人民群众。
途中,大家看到一辆辆应急救援、医疗救护车驰骋在通往积石山县的高速公路上。警灯闪烁、警笛呼啸,一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赛正在急速进行。
经过近2个小时的夜间急行军,救援队安全通过了落石地段、暗冰路,克服了积雪打滑、交通拥堵等不利因素,成功抵达大河镇灾区。
微弱的灯光下,夜幕犹如一张巨大的网,覆盖着这个原本安静祥和的小镇。队员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战位,卸载物资、搭建野战救护所。
其间,余震不断,许多房屋在倾斜、垮塌,到处尘土飞扬,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而另一阵声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那是由口令声、敲打地钉声汇成的节奏,声音之中充满力量。很快,一座座野战救护所整齐地排列在灾区,正式投入使用。
二
东方微微泛起了鱼肚白,救援队这才看清村庄的全貌。整个大河镇在地震的摧残下面目全非,道路被破坏,公共设施被摧毁,村庄毁坏过半……
在得到部队已兵分两路,另一个点位陈家村受灾严重却没有卫勤力量的消息时,张江的心紧紧揪了起来。他立刻请示领导,由自己带3名卫生员和3名战士组成搜救队,前往陈家村。
高原冬日,寒风侵袭着大地。张江安排战士们把防寒的装具都穿上,带着担架、氧气袋、药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红景天、护心丹等一些急救药品,便于被困人员使用和进行急救。
沿途的房屋许多已经倾倒,当地村民见到解放军,神情中的恐慌减少了一些。他们不断向救援队招手、呼喊。或许对于村民而言,解放军的到来就像寒风里的篝火,温暖着他们的心。
搜救小队对几个受轻伤的村民进行一系列消毒后,分发了一些药品。村民进一步向张江介绍情况:“这里的重伤员多数已经被转移。”
远处不时传来废墟坍塌的声音,为了避免有伤员被遗漏,救援队决定进入村庄再搜寻一遍,确保万无一失。
张江作为指挥员,分工十分明确,由卫生员邢绍康担任安全员,在房屋外观察情况,陈俊超和谭建华结伴进入房屋快速搜索。他们仔仔细细地探寻残垣断壁下有无生命迹象,探查废墟之下幸存者的生命信号,用双手清理破碎的砖瓦和断裂的楼板,纵身跳入因倒塌形成的空间里匍匐前进,确保每一个被困人员都能得到救援。
风似乎更加凌厉,远处大树后的秸秆堆飘出几缕青烟。安全员邢绍康发现后,第一时间向张江汇报。张江此时刚从废墟里爬出来,面部都是土褐色的灰尘,迷彩服沾满了黄土,手指还流着鲜血。张江顾及不了太多,他知道,万一引发火灾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队员们跨过废墟,一路小跑。错乱的碎石让路面崎岖不平,邢绍康一个不留神,摔倒在地。面对战友的询问,他说声“没事”,随后一瘸一拐地跟在队伍后面。
走近冒烟位置一看,张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原来是几个村民在烤火。
“老乡,我们是救援队,家里有没有伤员?”张江问道。
见到解放军,一名中年男子急切地说起了家中情况。他的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受伤,但房屋倒塌,所有人只能待在室外;家中有一名刚生产的妇女和一个不足月的婴儿,在这样的温度下状况非常不好。
队员们急忙来到妇女和婴儿躲避寒风的帐篷。只见那名妇女已经脸色泛白,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新生儿还在哇哇啼哭。张江把军大衣脱下披在妇女身上,安排搜救队员们轻轻地将妇女和婴儿抬上担架,准备跨越废墟将他们送上救护车。
出村的路并不通畅。避难人群、重重废墟与崎岖不平的道路阻挡着救援队的脚步。卫生员谭建华跑在车前,不断搬开碎石、组织人群避让,为救护车开道。他跑得额角渗出豆大的汗珠,衣服里冒着丝丝热气。在交警与群众的帮助下,大家终于为救护车打开了一条生命的通道。
到达村委会后,工作人员立刻腾出一个房间安置妇女和婴儿。向在场的医生说明情况后,队员们才回到村里继续执行任务。
奔波了一天,张江的双腿已不听使唤。暮色四合时分,他收到了村委会发来的照片,妇女和婴儿已经转危为安。
他看着照片中孩子红润的小脸,幸福地笑了,仿佛所有的疲惫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三
狂风带来了飞沙走石,救援队的任务已经从搜救转为搭建帐篷、安置群众。
风速下降后,旅领导重新部署兵力。二级上士廖加豪被分到了帐篷搭建组,担任三组组长,主要任务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5顶帐篷搭设,使之具备居住条件。
看着周围的废墟和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村民,廖加豪恨不得马上完成任务,让村民第一时间住进帐篷。
可是,天不遂人愿,物资运输车刚来到灾区,物资还没来得及卸下,天色骤变,狂风席卷。沙尘模糊了视线,无疑为搭设帐篷增加了难度。
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受灾群众的处境更加艰难。廖加豪作为组长,率先冲进了沙尘之中。
在空旷地域搭帐篷的流程,官兵已经练习过上百遍。然而,今天的风速极快,地钉钉得再深,也有可能被风连根拔起。因此,敲地钉要比平时多几根,深度要求也更高;钉住之后还要分别用绳子捆住,再用铁锹盖土或者用大石头压住。
这群迷彩身影在风雪和风沙之中跃动着。从展开地布、框架、棚顶,到搬运重石,都在迅速有序地进行着。每当一顶帐篷成型,廖加豪都会检查每一个地钉的牢固程度、钢丝绳的松紧程度,甚至支撑杆的连接处都不放过。
大批救援物资陆续送到,本就因地震而崎岖不平的道路更加拥堵,官兵只能步行前往村口搬运取暖炉等物资。汗水浸透了迷彩服,但大家的心变得更加火热。
西边的天空,晚霞泛着淡淡金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东边的天空升起一轮明月,月光错落地洒在廖加豪的脸上。45分钟,他所带领的小组已经完成了任务。
这时,室外气温下降到零下14摄氏度。火苗升腾,散发着光亮和温度,让帐篷里很快暖起来了。村民们在救援人员的指引下陆续搬进帐篷。一位老乡紧紧握着廖加豪冻紫的双手说:“谢谢你们,谢谢解放军!”
当月光照耀大河镇时,安置点的帐篷已连成一片。帐篷里透出暖黄色的灯光,炊烟袅袅升起。队员们望了望眼前的场景,又投入到新的任务中。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