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一段为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为了跨越千里的团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3:59
导读:为了跨越千里的团圆 ——一段为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 ■孙秀兰 ?邱 ?猛? 中国国防报记者 ?吴晓婧 “我们为寻找到家族中的红色血脉而感到自豪。”在过去的2023年,家

    为了跨越千里的团圆

    ——一段为烈士寻亲背后的故事

    ■孙秀兰  邱  猛  中国国防报记者  吴晓婧

    “我们为寻找到家族中的红色血脉而感到自豪。”在过去的2023年,家谱上更新了一个叫“刘金山”的名字,对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寨子村的刘氏家族成员来说,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2023年烈士纪念日前夕,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游子山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陪同下,刘金山烈士亲属代表第一次来到烈士墓前认亲。这是该区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专项保护行动以来,南京市首例通过DNA鉴定确定身份的无名烈士。

    为刘金山烈士寻亲的背后,是高淳区双游村几代村民对烈士墓地的精心守护、各级职能部门的倾力合作和志愿者团队的默默奉献。

    ——编  者

    双游村乡村医生、孔家第三代守墓人孔向阳: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来祭扫。后来爷爷去世,我就跟着父亲来。现在他们都走了,我就带着当地志愿者过来祭奠烈士”

    游子山烈士陵园祭扫现场。

    游子山烈士陵园祭扫现场。

    游子山,山如其名,寓意游子思归。坐落于游子山南麓的游子山烈士陵园,是包含刘金山在内的40多名烈士的英魂安息之地。而今,这里见证了一场跨越千里的团圆。

    1945年8月,东坝战役游子山战斗打响。高淳区双游村部分村民担任支前民工,为新四军作战提供支前保障。在此期间,两名年轻的新四军战士为保护当地百姓不幸牺牲。由于部队转移,村民受托将两名新四军战士安葬于游子山麓的舟村(现属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

    由于牺牲时烈士的真实姓名、籍贯等档案信息都不明确,随着岁月流逝,烈士的名字逐渐无人知晓。多年来,每逢清明节等节日,自发前往祭扫,逐渐成为该村村民自觉行动。“小时候,父母常常带我去祭奠两名烈士”“到山里春游时,老师会指给我们烈士墓的位置,告诉我们,这下面埋着两个勇敢的新四军战士”……这是许多双游村老一辈村民的记忆。

    “我的爷爷是支前民工中的一员,曾与新四军战士并肩作战。小时候,我跟着爷爷来祭扫。后来爷爷去世,我就跟着父亲来。现在他们都走了,我就带着当地志愿者过来祭奠烈士。”双游村乡村医生、孔家第三代守墓人孔向阳说。近80年来,从一方低矮的坟包,到砖石砌成的坟墓,岁月更迭,没有冲淡村民对两位烈士的深深敬意。2018年,经当年参与安葬烈士的村民、时年93岁的马身汛提议,孔向阳和几位村民及漆桥街道社工站志愿者携手,成立了烈士寻亲志愿者团队,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

    “身为一名医者,我敬畏生命。英雄先烈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流血牺牲,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他们。让他们魂归故里,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孔向阳说。

    南京晓庄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马国正:

    “受访老人年纪大了,回忆往往是片段式的,但关于那段战斗历史,让他们讲多少遍他们都愿意”

    “我们俩的组合,属于‘义工’和‘义教’联手。”南京晓庄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马国正出生于双游村,暑假期间返乡组织义教时,和当时在做义工的孔向阳相识。得知孔向阳等人在为烈士寻亲,他决心也加入进来。

    2018年6月,马国正组织该校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师生成立“梦千寻”志愿寻访团队。当年8月22日至26日,他们与漆桥街道烈士寻亲志愿者团队一道,开展游子山战斗烈士专项调查实践活动。

    马国正团队走访双游村老人。

    在高淳区相关部门以及孔向阳、马福云、史新华、孔德士、王贵桃等各个领域志愿者支持帮助下,马国正及团队成员先后7次采访马身汛、马永伟、孔祥金等5位老人。这些老人均为附近村民,大都经历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老人讲的是高淳方言,沟通有些困难。”马国正告诉记者。经过和老人反复沟通,团队成员了解到两位烈士的简要信息。其中一位烈士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个子相对较高,安葬时身边有一块毛竹板,上面用红色颜料写了“山东人刘金山”。另一位烈士是四川人,年龄在20岁左右,只记得姓陈。遗憾的是,没能等到为烈士找到亲人,马身汛老人已经去世了。

    马永伟是原舟村村支书,听说要为烈士寻亲,他主动为团队成员提供线索。虽然不是战斗亲历者,但因工作关系,马永伟了解很多从上一辈人口中传下来的战斗故事。在马永伟这里,团队成员得到了“籍贯为四川的烈士姓名为陈德胜(音)”的信息。

    “受访老人年纪大了,回忆往往是片段式的,但关于那段战斗历史,让他们讲多少遍他们都愿意。”马国正介绍,团队成员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了受访老人的口述,而后到南京高淳新四军研究会了解游子山战斗及相关信息。经整理汇总,他们完成了《游子山战斗无名烈士墓寻访调查第一阶段报告》。报告中,“一名新四军战士为山东籍刘金山”的线索,引起广泛关注。

    “寻亲路上,我们认识了很多同路人,也得到了很多帮助,这也成为我坚持的动力。”2018年以来,每逢重要节日,马国正及志愿者们都会组织形式多样的烈士纪念活动,扩大为烈士寻亲的宣传覆盖面。“找到没?”平日里,马国正的父母对于儿子在忙的工作并不了解,但对于寻亲这件事,他们非常关心。“有一次,地方媒体报道了我们这里寻亲的事,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我一听,穿上拖鞋就去了,结果发现信息对不上,心里很失落。”马国正说,“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要把该做的都做到。”

    马国正任职的南京晓庄学院,前身是教育家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1930年8月至10月间,马名驹、叶刚、汤藻等10名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晓庄青年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他们被称为“晓庄十英烈”。近年来,该学院致力于挖掘红色资源,动员学生参与以“寻访英烈故里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寻访十英烈”暑期实践活动,常态化组织学生到雨花台烈士陵园、渡江胜利纪念馆等进行义务讲解。2017年,该校商学院成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标志性历史遗迹”寻访团,团队成员利用2个多月时间,实地寻访了南京市65处历史遗迹,联系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作人员,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制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标志性历史遗迹地图》,以便市民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法医柯伟力:

    “按照牺牲年龄计算,村里知道烈士刘金山且还活着的人应该不多了。如果再拖延,烈士的身份可能永远没办法弄清楚了”

    2021年年初,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以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团圆”行动。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在上级公安机关领导下,于2021年3月成立为群众提供寻亲服务的公益团队“团圆工作室”,由刑事科学室副主任柯伟力法医带队开展DNA鉴定和寻亲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团圆工作室”为410多名寻亲者找到亲人。

    柯伟力法医一行提取烈士遗骸样本。

    2022年年初,高淳区开展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对游子山烈士陵园进行修缮,并将当地10座有名烈士墓和两座无名零散烈士墓迁至陵园。以此为契机,高淳区函请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团圆工作室”开展无名烈士DNA鉴定工作,并寄去两份烈士遗骸样本。由于年代久远,其中一份烈士遗骸样本并未提取出有效DNA片段信息。为此,柯伟力及其团队赶赴烈士墓旧址,在迁坟后留下的土坑中不停用筛网翻筛黄土,寻找遗骸。

    2022年9月,柯伟力及其团队给出鉴定结果:一名烈士的DNA比对结果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寨子村刘庄两名堂兄弟刘继军、刘继宝关系较近,这名烈士很可能属于这一家族;另一名烈士因有效信息不足,身份仍待确定。

    “这份遗骸样本的鉴定结果指向山东枣庄一带,这和我们掌握的‘山东人刘金山’线索是吻合的。”柯伟力说,“按照牺牲年龄计算,村里知道烈士刘金山且还活着的人应该不多了。如果再拖延,烈士的身份可能永远没办法弄清楚了。”很快,柯伟力一行人赶赴该村进行走访调查。在询问刘继军、刘继宝及查阅刘氏家族族谱时,工作人员发现,刘氏家族人丁兴旺,且存在多人重名问题。在和家谱编修负责人刘凯等刘氏家族成员沟通后,柯伟力推测,在其他家族成员身份较为清晰的情况下,这名烈士最有可能属于和刘继军、刘继宝祖父一辈为兄弟的刘毓喜一支的后人。

    2023年2月2日,高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领导率优抚科工作人员前往山东枣庄进行实地走访。在枣庄市市中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下,他们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前,刘毓喜曾在枣庄一家煤矿谋生,因战乱迁往南京。1956年左右,刘毓喜在返回山东老家探亲时,曾向人提及长子刘金才在南京做生意,次子刘金山参军“打鬼子”的事。

    综合志愿者调查、DNA鉴定、刘氏家族族谱记载以及亲人描述,高淳区最终认定这名无名烈士名为“刘金山”,为刘毓喜次子。据了解,刘氏家族素有从军报国传统,截至目前,加上刘金山,共有6人相继踏入军营。

    “谢谢大家没有忘记我的亲人,一直守护着他。”游子山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当天,刘金山烈士亲属代表向高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高淳区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局路桥分局以及孔向阳、马国正等赠送锦旗和感谢信。另外,他们专程拜祭了双游村祠堂,向世代守护刘金山烈士墓的村民表示感激之情。

    “爷爷,晚辈来看您了。”松柏无言,见证了这场跨越千里的亲人团聚。

    刘金山烈士亲属代表在烈士墓前敬献鲜花。

    本版照片由高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版式设计:王秋爽

    寻亲源源接续 烈士永远年轻

    ■吴晓婧

    游子山南麓,昔日砖石垒砌的烈士坟茔,如今草木掩映,只能根据几株老树确认大致的方位。不远处,农家乐小院里隐隐传来游客的歌声。就在此处,刘金山和另一位无名烈士,曾经安息了近80载光阴。

    寻亲源源接续,烈士永远年轻。

    如果提问能够跨越时空距离,无论是怀着一腔报国志跨越千里、战死他乡的青年,还是近80年来满怀敬意、接力守墓的双游村村民,以及为了帮烈士找回名字、寻回亲人组成志愿团体辗转多地的人们,都会有自己坚持的答案。

    团圆,是人们真诚的念想,也包含着大家朴素的期盼。令人感动的是,无数爱心人士将念想揣在心头,将期盼揽在肩头,只为圆烈属一个寻亲梦。乡村医生孔向阳、大学教师马国正、退役军人诸长玉……来自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进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寻亲力量。

    科技水平的进步,为后人给无名烈士寻亲提供了便利;新媒体手段的丰富,为宣扬英烈事迹、弘扬英烈精神拓展了阵地。自2023年9月28日起,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布“为烈士寻亲”专项活动以来,高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寻亲协调机构,摸排无名烈士墓情况,初步建立寻亲数据库。我们期待着,后人的努力能照亮越来越多英魂的“回家”路。

    有人说过,寻亲像是在填补生命的裂缝,让人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当寻亲工作进入瓶颈,当现有的技术手段没办法满足寻亲需求,我们该怎么办?”“无论结果如何,我们要把该做的都做到。”这是马国正的回答,也是无数寻亲者的回答。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