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敢啃“硬骨头”
■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通讯员 邓栋之 尚宗昌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西部战区空军雷达某旅某雷达站学习室,顿感热烈气氛扑面而来。此时,参加上级军事比武取得优异成绩的司机兼电工王旭亮,正在与大家分享经验体会。
从他的发言中得知,以前,王旭亮只会操作电站不会开车,如今却已成为精通驾驶、电站维护等多种技能的多面手。谈及蝶变之因,他深有感触地说:“是新的训练模式改变了我。”
该战区空军分期组织军级以上机关干部到海拔4000米以上点位当兵蹲连半个月,这个雷达站就在其中。前来该雷达站蹲点的参谋王双明随队参加一次机动任务发现:车辆多与司机少的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司机兼电工专业人员只会操作电站,机动防护能力存在短板。为此,王双明着力与站里官兵探索司机兼电工的综合能力训练,提议改进优化雷达部队军事专业比武,摒弃以往驾驶员和电站分两个专业比武的做法,将其合并为一个比武课目,带动司机兼电工人员综合能力加快提升。随着新的组训模式全面铺开,越来越多的司机会操作电站,电工会驾驶汽车。王旭亮就是其中一员。
“调研就要敢啃‘硬骨头’。”王双明告诉记者,蹲点之前机关明确了做好列席党(支)委会、进行辅导授课、组织普遍谈心、开展难题研究、进行全面检查等5件事,要求大家调研时不能避重就轻,必须直面制约高原官兵训练成绩提升的“老大难”。
前不久,机关一名处领导在某雷达站蹲点调研时发现,高原官兵体能训练热情不高,个别同志还存在“高原运动有害论”观点,每年新调入人员适应高原环境周期过长,军体训练成绩提升偏慢。
“打起仗来,可没有那么长的准备适应时间!”在征求训练、卫生等部门意见后,这名处领导建议为驻海拔4000米以上部队补充设置与环境、条件相匹配的基础课目,并改变军体训练考核单纯按海拔高度划分的方式,综合考虑海拔“拐点”、植被、在高原服役时间等因素进行考核标准划分,让体能训练更具科学性、更有针对性。
很快,该旅机关采纳了这条建议,针对高原环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对照《军事体育训练大纲》,研究制订《高原雷达站军事体育训练规范》,借鉴国家队体能训练及相关运动项目先进理念、方法、器材等,提出匹配高原部队实际的训练方案,还为基层配发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训练器材,建成军体训练中心,满足军体训练需要。
把准问题脉搏,精准发力解难。新年伊始,该旅针对上级调研反馈的矛盾问题,以年度工作筹划会的形式,集中研究切实管用的解决措施,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机关科室牵头、每个问题都有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在为基层服务中,助推部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