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团军某旅实行“错峰训练”盘活装备保障资
第77集团军某旅装备操作训练,官兵不再“排队”等待——
“错峰训练”盘活装备保障资源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王 杰 陈 昊
一般而言,每天晚饭前的一段时间,基层部队会组织体能训练,但隆冬时节,记者走进第77集团军某旅却看见另外一种情景:某连官兵没有前往运动场,而是按计划赶到刚落成的装备训练专修室,开始进行通信装备操作训练。
“怎么在这个时间段练习装备操作?”面对提问,该连连长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开展基础训练时,大多‘错峰训练’,今天的体能训练内容,大家已经在上午完成了。”
“你经历过堵车吧?其实装备操作训练也会‘堵车’,导致时间在等待中被白白浪费掉。”这名连长向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谓‘错峰训练’,就是各连按需错开训练时间,避免官兵把时间精力消耗在‘堵车’上。”
说着,这名连长道出一段往事。
去年,连队按照原定训练计划组织开展某导航系统终端操作训练。由于终端数量有限,在完成理论授课后,官兵们只能“排队”进行操作练习,等到最后几名新兵上手时,此前的授课内容已被他们忘记了大半。
“不仅如此,由于该导航系统终端操作讲究又快又准,基础好的官兵可能七八分钟就能掌握要领,而底子薄的战士或许要小半天才能弄懂如何使用。因此,官兵们的学习进度各有不同,很难像‘使枪弄炮’那样分批组织。”谈及此事,这名连长感慨颇深,“偌大的训练场上,更多的官兵在干等,实际训练时间很有限。”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提出向别的连队借用导航系统终端,但训练计划是旅里统一制订的,这个阶段几乎所有连队都在训练这一课目,很难借到多余的装备。此外,出于避免装备损坏的考虑,一些连队即便有装备闲置,也不敢随意借给他人。
“不仅是导航系统终端,诸如通信电台、一体化指挥平台等装备训练也不同程度存在类似问题。”该旅作训科科长告诉记者,训练大纲要求官兵人人掌握这些装备,可装备并非配发到单兵,若有关课目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一起训练,就会出现“排队”等待、“一人练、多人看”的情况,训练质效并不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旅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实行“错峰训练”,在制订训练月计划和周表时通盘考虑各连需求,避免装备训练扎堆展开。与此同步,他们着手建设多间装备训练专修室,以机关的名义整合全旅装备资源,供官兵集中使用。
“错峰训练”效果如何?记者走进另一间装备训练专修室探访。只见某连正在进行某装备操作训练,官兵们以班为单位各自围坐在装备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按照原有计划,这个课目训练本来统一安排在基础训练阶段之后进行。如今旅里实行‘错峰训练’,连队二级上士以上的战士已提前投入训练,其他官兵则另找时段有序展开。”该连连长告诉记者,“由于该装备只配发到指挥班,过去每名战士实操训练时长至多不过一两个小时,组训难度较高。现在旅机关把各连的装备都集中到了专修室,这样一来,每名官兵的平均训练时间大幅延长。”
“有了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学习掌握新装备更高效。”说着,这名连长取出一张成绩单,“以往连队该课目考核合格率常年徘徊在70%左右,而在前些天组织的阶段性摸底考核中,这个课目首次达到全员合格,优良率突破85%。”
“我们常说神枪手是用子弹‘喂’出来的,装备操作训练也同样如此。”谈及“错峰训练”带来的变化,该旅领导感触颇深,“过去那种‘齐步走’的组训方式固然方便,但科学施训应当坚持目标导向,必须事不嫌繁,以成效论优劣高下。”
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会继续把“错峰训练”的理念推广到其他对装备、器材、场地要求较高的课目中,确保每一次训练都分秒必争,让官兵练出高水平、练出真本事。
记者感言
基础训练呼唤科学管理
■李佳豪
这条新闻中所讲的“错峰训练”,其实质是通过对训练的科学管理,避免训练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冲突,从而提高训练效益。
随着军队调整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技术、信息化装备配发至基层部队,各级带兵人在组训施训中须特别重视科学管理,才能推动这些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正如文中一名连长所说,要避免官兵把时间精力消耗在“堵车”上,只有通过科学管理盘活训练资源,让更多的官兵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新装备,才能尽快熟悉装备性能、熟知工作原理、掌握操作技巧。相反,若是训练计划不够科学精细,势必无法产生理想的训练效益。
这就要求各级指挥员和组训者强化精细化的科学训练思维,在训练筹划、训练组织上下更大的功夫。各级带兵人应深刻认识到,在“专业更多、装备更新”的练兵新形势下,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形式上统一、场面上热闹的施训组训模式,看似抓训有力、轰轰烈烈,实则并不符合战斗力生成规律。唯有跳出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采取更加科学的组训模式,才能真正训出质量训出效益,不断推动基础训练转型升级。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