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战“变”中求:战场从来没有套路,打仗最忌
胜战“变”中求
■张西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的朱可夫元帅和德军的海因里希上将,从1942年的莫斯科战役开始,就一直是战场上的对手,彼此十分熟悉。1945年的柏林战役,两个人又率兵百万在奥得河两岸对峙。
在西岸防御的海因里希似乎更有信心,因为他知道,以往战役中朱可夫习惯采用长时间炮火猛烈轰炸,先把对方前沿阵地炸烂再发动步兵突击。他的应对方法是,命令部队悄悄后撤2公里,等到苏军炮弹倾泻完后,迅速返回战壕,以逸待劳轻松应对。这一次,他准备故伎重演,来对付老对手。
然而,曾经吃过海因里希亏的朱可夫,并没按照自己的老套路、老习惯办事。他把进攻时间由凌晨变为夜间,来一个突然袭击;把长时间炮火准备缩短到仅20分钟,便立即发动步兵突击;把悄无声息的地面进攻变为用高强度的探照灯照着打,使德军摸不着头脑。朱可夫的这三个变化,打了海因里希一个措手不及,苏军很快突破德军防线并占领奥得河西岸。
练兵之法,贵在不复;用兵之术,知变为大。此次战役,朱可夫之所以打败海因里希,就在于他敢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知变善变、不拘套路。当一支军队一旦陷入套路而不能自拔,那么套路也就变成了死路。一战时期,法国人从凡尔登战役的要塞战术中尝到甜头,同样的套路却使二战中的马其诺防线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废铜烂铁。
历史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副清醒剂。战争史的经验教训昭示我们,当一种作战理论达到“炉火纯青”之时,也许是“燃烧殆尽”之际;当一支部队对某种攻防手法有驾轻就熟之感时,也往往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当一名指挥员被对手摸透作战习性后,也就不难弄清他下一步会想出什么计策来。
拿破仑在谈到自己统兵打仗的经验时说:“我有时是狐狸,有时是狮子。进行统治的全部秘密在于,要知道什么时候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应当是后者。”古今中外那些高明的将领,尽管都有自己鲜明的指挥风格和擅长的作战套路,但他们从不拘泥于一格,不固守于一端,不呆板于一法,甚或更是反其个性而行之,逆其长技而用之。就如同乒乓球比赛,防守型选手突然猛攻一板,进攻型选手突然轻吊一球,往往使对方防不胜防、难以招架。
当今时代,智能化战争正向我们扑面而来,但我们个别人仍沉醉于昔日的战法训法中,陶醉于曾经的拿手好戏里。少数单位的战术训练,一个场地年年练、一份想定练几年、一套方案打天下的现象并不鲜见,战术考核总是在那几个课目、那几件兵器、那几项标准上比来比去。孙子有云:“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把部队训练长期固定在一个场地、一个模式上,不知因应、不思变通,长此以往,我们拿什么去投身信息化战场,靠什么去战胜早已改变作战手段、作战模式的强大对手?
军事家杜黑说过,死抱着过去陈旧的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索。战场从来没有套路,打仗最忌一成不变。面对信息化智能化战争一次性效应日益凸显的现实挑战,我们唯有突破“熟套”,抛却“成见”,超越“辉煌”,努力以求变应万变,以实训求实战,以再造求新生,才能在未来战场上措置裕如、立于主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