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岛上的歌声
蚂蚁岛上的歌声
■徐荣木
茫茫东海之上,散落着数以千计的岛屿。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诞生过一首著名的军旅歌曲——《军港之夜》。
说起这首起源于蚂蚁岛的军旅歌曲,要从1976年讲起。
彼时,时任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的马金星,到舟山的蚂蚁岛上体验生活。蚂蚁岛孤悬大陆,岛小如“蚂蚁”,曾是全国渔区艰苦创业的典型,其事迹还在《人民日报》上刊登过。马金星住在蚂蚁岛村招待所,招待所就筑在海边峭壁之上,推开一扇窗,就望见了海。
那天正值中秋,又逢大潮汛,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霎时,海面上波光粼粼,涨潮时,从远处推来一波又一波的浪涌,哗啦啦地在海岸边炸响。轰隆隆的声音像奔腾的千军万马,通过峭壁的岩石,传导到马金星的耳边。他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后来,他干脆打开门窗,让海浪之声恣意地传来,赏月、观海,涛声悠远、空灵,仿佛自己睡在万顷波涛之上。
这“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美妙时光,令他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想起了远航在大海上的战友,该是多么辛苦。他眼前灵光一闪,诗兴大发,随即取出笔记本,写下一首小诗:“客浮至渔村,不眠更已深。枕上浸大潮,小窗悬银盆……”
这首小诗有点渔歌风格,写下的却是他此刻的切身感受。
1980年秋,北京要举办一场大型音乐会,希望全军各大单位派人参赛。原海政文工团获悉后,把词曲的创作任务分别交给了团里的马金星和刘诗召,要求他们创作一首贴近生活、引领时代、海军味浓郁的歌曲。
马金星接到作词任务后,冥思苦想。忽然,他有了主意,随即在办公室翻找笔记本,找出当年在蚂蚁岛体验生活时写下的那首小诗。望着这首小诗,他回忆起那夜睡在招待所倾听海涛时的场景。下班后,马金星回到住处,边做饭边想词。倏忽间,他头脑中的灵感飞来,思潮奔涌。待吃完饭时,在原诗基础上修改后的歌词,已清晰地呈现在他脑海中——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马金星写好词,随即把歌词交给作曲家刘诗召。
刘诗召接过歌词,像见到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宝石,激动得两眼放光,一拳打在马金星肩膀上,笑呵呵地说:“从写水兵远航回港后休息的情状切入,水兵生活气息浓,见微知著,别出心裁,难得的好歌词啊!”
马金星只顾憨憨地笑。
顿了顿,马金星对刘诗召说,接下去就看你的了!
马金星的精彩歌词,一下子激发了刘诗召的创作激情,他记忆的闸门随之洞开——
有一次,刘诗召随军舰远航时遇上风浪,军舰像摇篮一样晃荡。他晕船厉害,呕吐不止,头脑一片混乱。而水兵们却不顾自己的难受,争着过来照顾刘诗召,这让他十分感动。待风浪平息时,他沐着轻柔的海风,在甲板上踱来踱去,这一幕过去了许多年,他仍记忆犹新。
刘诗召酝酿着情绪,反复推敲曲子。没过多久,他将《军港之夜》曲子一气呵成地谱了出来,旋律浪漫,婉转动听。
原海政歌舞团在配乐时,架子鼓、手风琴、电子琴等乐器齐上阵。彼时,架子鼓是外国酒吧用的乐器,他们采取“拿来主义”,大胆地予以借鉴运用。不久后,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歌手苏小明演唱了这首《军港之夜》。她质朴含蓄、醇厚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自此,这首歌迅速在大江南北唱响,并在年度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活动中金榜题名。
据说,当年有许多年轻人因听了《军港之夜》毅然选择了当海军,说它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的水兵之歌,恐怕也不为过。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首经典歌曲,魅力依旧。
2002年末,蚂蚁乡政府派人专程赴京探望马金星,邀请他故地重游。马金星感念乡亲们的深情厚谊,又写下一首小诗《遥念蚂蚁岛》:梦中屡回蚂蚁岛,枕边总在涌波涛。当年斯地觅小诗,赐我灵感写歌谣。潮涨潮落廿六载,心去心来千百遭。曾寄白云多少话,乡亲是否都听着?
次年春天,马金星再度踏上蚂蚁岛,岛上乡亲们的热情款待,让他感慨不已。
马金星曾当过舞蹈演员,后跨界进入歌词创作领域。他不但创作了许多优秀词作,还写出歌剧《海神林默娘》等一批曲艺作品。如今,马金星虽然已离世多年,但他创作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词作仍在流传。
不久前,我来到蚂蚁岛上,寻觅当年给予马金星词作灵感的招待所。如今,这里已被改建成纪念室,展示着与马金星有关的图片资料,以及《军港之夜》歌词的创作过程。游人如织,有人边参观,边轻轻地哼起《军港之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