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在黑龙江,为什么有这么多民间力量自发投身国防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华夏网 时间:2025-08-19 03:30
导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在三五国防文化园开展教育活动。林树明 摄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红色课堂,创办人刘曾赢讲述冲锋号背后的故事。吕衍海 摄

    打造百姓身边的“国防课堂”

    ——黑龙江省军地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闻调查

    ■田国庆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中国国防报记者 吕衍海

    “三江水流淌着红色基因,大雪原耸立着英雄雕像,抗联人血荐轩辕捍中华,垦荒人备耕生产建粮仓,石油人誓死拿下大油田……”这是人们对黑龙江这片黑土地红色资源的描述。

    这片热土,是东北抗联的主战场,涌现出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大批抗日英雄人物。新中国建设时期,一代代创业者又创造了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等独特的“龙江精神”。

    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深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丰富资源。近日,记者踏访龙江大地,一个现象令人印象深刻:在这里,除了众多当地政府主办主管的国防教育场馆,群众自办的国防教育场馆星罗棋布。这些民办场馆为全民国防教育注入生机与活力,如颗颗红星闪耀在黑土地上。

    民办场馆已逾百座

    根植沃土  遍地开花

    “您看,这是刊登日军入侵齐齐哈尔消息的《朝日新闻》,这是日军进攻江桥时所用的军事地图……”1月底,记者走进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客运段职工陶金磊家,他向记者介绍琳琅满目的收藏品,讲述10余年的收藏经历。陶金磊说,他计划将这些藏品搬到新租的房屋中,以个人展馆的形式免费向社会开放。

    在黑龙江,像陶金磊这样致力于抗战题材收藏的人还有很多。鸡西市民何兵伟,37年来收集抗战相关物品,建成抗日战争博物馆,不仅免费开放,还无偿提供部分藏品到外地展出;佳木斯市民宋金和,为还原历史真相,揭露日军暴行,坚持收集侵华日军遗留在东北的各种物品,自办日军侵华物证陈列室,许多珍贵物品是研究日军侵华历史的有力佐证,他本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黑龙江省鸡西市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何兵伟(左三)向参观者讲解兵器知识。李国强 摄

    “下海拼搏,挺立潮头,慷慨投资,弘扬军旅文化,骨子里的信念始终未变,保持军人本色,绘出精彩人生。”这是哈尔滨市最美退役军人评选委员会为一位老兵写下的颁奖词。

    老兵名叫王军,曾在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服役,也是一名参战老兵。王军退役后,经过努力打拼成为一名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没有部队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我应该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抱着这样的想法,王军创建了三五国防文化园,包括东北抗联纪念园、东北民主联军纪念园、东北抗联教导旅纪念园、将军文化博物馆、共和国将帅园等。作为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三五国防文化园每年吸引大量干部群众参观学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武部组织民兵在三五国防文化园开展教育活动。林树明 摄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抗联红色课堂,创办人刘曾赢讲述冲锋号背后的故事。吕衍海 摄

    拓展国防教育阵地,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沃土,这是一名老兵深沉的家国情怀。

    为什么有这么多民间力量自发投身国防教育阵地建设?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教授李洪光。他告诉记者,黑龙江地处边疆,历史上屡遭列强欺侮,尤其是14年抗战给这里的人民留下许多无法忘却的记忆。一棵枯树、一片焦土、一座窝棚,都可能与战争的历史关联。人们爱好红色收藏,积极向社会展出,就是为了警示后人、宣扬和平。据了解,在这些国防教育场馆的创办人中,很多是退役军人,还有的或是先辈有从军经历,或是生长在战争发生地,都具有难以割舍的国防情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有群众自办国防教育场馆超过百座。其中,有室内展馆,也有室外场所;有普通展馆,也有沉浸式体验场馆;有企业内部自办,也有依托租赁场所、私有住房创办。这些场馆形式多样、种类不同、规模不一,具有建在群众身边、展品丰富、展陈灵活的优势,每年接待大量社会各界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成为政府主办主管国防教育场馆的有益补充。

    着眼健康有序发展

    积极支持  规范建设

    “群众自发收藏红色文物、研究战争历史、创办国防教育展馆是好事,但同时也存在藏品鉴定、史实确认、文物储存等问题。”黑龙江省军区领导告诉记者,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在收藏红色文物、研究红色历史方面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助力全民国防教育,他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专人开展调查研究,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

    从2018年起,黑龙江省军地先后联合出台《国防教育“进党政机关、进大中小学校、进企业事业单位、进街道乡镇”的具体措施》《关于全民国防教育领域军地交叉地带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黑龙江省全民国防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全省全民国防教育一体化发展进行谋篇布局,对国防教育场馆建设进行系统规范。

    “愿意纳入政府管理的场馆,积极做好融合建设,给予适当奖励,使之发挥最大效应。”黑龙江省委全民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对于党史、军史主题的场馆,按照藏品数质量、面积大小和年参观人数等,结合军地出台的文件规定,给予政策上的规范、建设上的支持、业务上的指导,并由省、市、县相应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国防教育基地。授牌国防教育基地的民办场馆,每年由各级组织检查考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前,东北抗联体验式国防教育基地工作人员演出抗日情景剧《松花江上》。常智科摄

    海林市民王海军1996年开始致力于收集牡丹江地区的革命文物,建成林海雪原抗日战争博物馆,自己担任讲解员、管理员。

    几年前,海林市委党校迁址新建,准备建设一个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但缺少文物史料支撑。王海军得知后当即表示,将博物馆的文物全部捐献给市委党校。王海军说:“文物迁到党校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维护,也会有更多人来参观了解那段历史,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很快,这座民办博物馆迁至市委党校,党校聘请他担任讲解员,牡丹江市表彰他为“最美牡丹江人”。

    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东北抗联精神主题展馆,讲解员王海军介绍展品。李军波摄

    和王海军一样为全民国防教育作出贡献的人,地方党委、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扶持、荣誉激励。据了解,他们中有的被评为“最美退役军人”,有的被省、市、县树为当地“好人”“道德模范”,有的被表彰为“国防教育先进个人”,成为当地人民学习的榜样。

    除了现有场馆,黑龙江省军地还对计划建馆者进行把关,符合规定的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帮助协调、邀请专家对文物进行鉴定,排除仿冒、伪造和不当展品。

    以表彰激励,用制度规范。黑龙江省民间红色文物收藏、国防教育展馆蓬勃有序发展,不断在龙江大地播撒红色种子。

    扩大覆盖面影响力

    全民参与  同心传承

    “民办国防教育场馆遍布各地,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是关键。”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介绍,近年来,他们聘请军地党史军史专家组成工作组,逐一走访调研全省民办国防教育场馆,帮助核准史实史料,撰写讲解词。同时,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部队官兵、干部群众、中小学生等到这些场馆开展教育活动。

    民办国防教育场馆贴近群众、收藏丰富,一些藏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史料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整理革命故事,开展军事历史研究,保护革命遗址遗迹。

    林口县是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殉难地。2002年,从林口县政协退休后,于春芳致力于挖掘考证东北抗联历史,撰写和出版抗联主题书籍。其中,《八女投江》列入牡丹江市党政机关和中小学校的必读书目,《林口抗日斗争百题问答》成为林口县中小学师生开展国防教育的参考书目。

    退役军人邹延林出生于海林市,这里是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从小听着杨子荣的故事长大,杨子荣一直是邹延林心目中的大英雄。退休后,邹延林走访杨子荣生前战友及亲友,创作纪实作品,并为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拍摄提供珍贵史料。

    国防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身边的国防教育活动,让百姓与国防的联系更加紧密。在龙江大地,公办与民办场馆同向发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全民国防教育。有的创作爱国主题文艺作品,有的担任国防教育义务宣传员,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英雄故事、传播国防文化。

    英雄壮歌唱不休,英烈精神代代传。这两年,在黑龙江省中小学,红色儿童电影《红枪白马——赵一曼》已播放1000余场。影片的演员全部由小学生担任,受到师生欢迎。

    电影的出品人是今年60岁的穆红卫。她从小立志献身国防,却没能如愿参军入伍,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国防教育。她创办了东北抗联体验式国防教育基地,以模拟抗联战斗情景为教育形式;拍摄《少年赵尚志》《营救》等百余集抗联主题儿童系列剧,在中小学巡回播放。

    在松花江畔,活跃着一支特别的群众文化队伍——“英繁”国防教育义务宣传队。队员们拉着“向上向善向美 爱国爱军爱城”的横幅,常年在江边人流密集处唱红色歌曲,讲抗联故事,宣传“龙江精神”。

    目前,黑龙江省义务投身国防教育者有2万余人,民办国防教育阵地建设蓬勃发展,有效扩大了国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增强了边境地区干部群众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迈出“全民国防教育全民办”的坚实步伐。

    “冰雪世界”的播火者

    ■陈 重 田国庆

    “这次到哈尔滨是为了观赏冰雪,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看到了‘冰城’的红色一面。”1月3日黄昏,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游览时,被马迭尔宾馆附近的一个热闹场所吸引。原来,这是一处名为“哈尔滨记忆”的红色展馆。

    黑龙江省“哈尔滨记忆”展馆馆长姜本利为参观者讲解。段培生摄

    开办展馆的是姜本利,佳木斯市人。因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有着30年党龄的他爱上了红色收藏。他的红色藏品都和哈尔滨有关,比如马克思主义传入哈尔滨时的报纸杂志、共产党早期在哈尔滨活动时的相关报道、东北抗日联军用过的物品、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各部队印发的小册子、抗美援朝期间哈尔滨人民支援前线的照片……林林总总,有上万件之多。

    “姜本利不为名利,纯粹因为情怀在做这件事。”因志趣相投与姜本利成为朋友的王锦思说,姜本利不仅执着于收藏,还对红色历史颇有研究,能说出每件藏品的来历及背后的故事。因此,他不仅是馆长也是讲解员。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灵活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为了不让红色文物“沉睡”,前些年,姜本利开着自己的“大篷车”,拉着展品在黑龙江各个城市巡回办展,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和实物展示,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宣传。时间久了,遇到的志同道合者越来越多,姜本利和朋友们一起租场地合办展览,还受邀到佳木斯博物馆、满洲里扎赉诺尔博物馆、黑龙江省图书馆等举办专题展,吸引众多参观者。

    作为“播火者”,姜本利在传播火种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在军地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23年11月,姜本利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繁华地段租了一处200余平方米的二层小楼,以“哈尔滨记忆”命名,按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专题布展,免费向社会开放。

    “让属于哈尔滨的记忆留在哈尔滨,让更多人知晓红色哈尔滨的故事,这是我的心愿。”姜本利表示,守好“哈尔滨记忆”展馆这个固定阵地的同时,今后他还将利用更多机会,开着他的“大篷车”到各地巡回办展。

    老兵“众筹”的博物馆

    ■田国庆 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乔振友

    “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我父亲的事迹展览。”近日,抗日志士张清林的子女到黑龙江省林甸县东北军事文化博物馆参观时,发现馆内有父亲的介绍,这让他们既高兴又意外。

    “1932年,张甲洲、张清林等在巴彦县共同举起抗日大旗,创建我党在东北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为东北人民奋起抵抗侵略发挥了积极作用。张清林是林甸人,所以馆内有专门的介绍。”馆长张永生说,展馆里还有当时游击队的创建者张甲洲、张文藻、郑炳文等东北籍大学生的介绍。

    该博物馆由军队退休干部张永生和他的战友李来胜于2017年共同创办。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和实物形式,展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时期的东北地区军事文化,以及林甸籍抗战老兵事迹。

    “我和战友说话直来直去,在一起好沟通,说干就干了。”张永生说,他热衷于研究和收集与军事相关的物品,几十年来藏品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兵器、地图、画册、生活用品等。李来胜作为一名退役军人,由于难以割舍的军旅情结,在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经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国防教育宣传。

    “博物馆在创办过程中和开馆之后,大庆市和林甸县给予了许多支持和帮助。还有很多战友纷纷参与进来。我们这个博物馆,属于‘众筹’性质。”李来胜说,战友们听说他们创办军事文化博物馆,都想尽一分力,有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军装、军功章等捐献出来,还有的慷慨捐款,表达对国防教育事业的支持。

    博物馆定期邀请参战老兵“坐镇”讲解,免费开放欢迎四方来宾参观。林甸县全民国防教育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该馆开馆即被林甸县委、县政府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近万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场馆。

    “这里军味浓、展品多,有很多资料难得一见,对于传播东北军事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林甸县人武部领导表示,每年新兵入伍和开展民兵政治教育,他们都把该馆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之一。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上一篇:“夜鹰”出击,砺剑云端!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