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必须大胆使用人,第80集团军某旅不拘一格
“这样是不是太打击他的积极性了?”又一次拒绝了义务兵纪雨辰的主动请缨,第80集团军某旅班长杨张琦心里打起了鼓。
纪雨辰是一名大学生士兵,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但“年纪小”“经验少”等义务兵经常存在的问题,让杨张琦对他的信任打了折扣。
几个月前,营里组织知识竞赛,要求每班派出一名战士参加。纪雨辰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杨张琦毛遂自荐。“这是要给班里争荣誉的,派出托底的老兵才更稳妥。”出于这样的考虑,杨张琦婉拒了纪雨辰,转而推荐班里的一名军士参赛。
这次经历让纪雨辰有些沮丧,但他很快重新振作起来。演讲比赛、强军故事会、体能小比武……在随后的一系列活动中,纪雨辰依然踊跃报名。然而,这样的积极性并没有换来杨张琦的认可,反而让他觉得这名年轻的战士沉不住气。“机会还很多”“再多沉淀沉淀”……纪雨辰一次次被拒绝,眼看着班里的奖状越来越多,可没有一张属于自己,心里愈发不是滋味,情绪日渐消沉。
发现纪雨辰的变化,杨张琦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于是在连队组织的武装泅渡小比武时松了口,答应让纪雨辰出战。纪雨辰这下来了劲儿,在大半个月的准备时间里,他刻苦训练,就连休息时间也不闲着。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杨张琦原本以为这只是连队的一次例行活动,临近赛期才得知,此次比武是为了选拔参加全旅比武人员的“预选赛”,成败事关集体荣誉。犹豫再三,杨张琦还是决定“临阵换将”。于是,比武前一晚,正当纪雨辰满心激动地准备最后冲刺时,却得知了真相。
这“一瓢冷水”让纪雨辰的一腔热血凉了大半,尽管事后杨张琦向他道歉并多次安慰,二人的关系还是日渐疏远,纪雨辰工作训练也不再积极主动,变得沉默寡言。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次野外驻训期间。当时,该旅组织岗位技能比武,根据相关要求,杨张琦所在专业每个班都要推荐2个人参加。学习培训、探亲休假、生病住院……杨张琦把班里人员的情况过了个遍,发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纪雨辰能够参加。
于是,本已心灰意冷的纪雨辰因为这个好消息,再次燃起了斗志。比武前一晚,帐篷边上,这名大学生士兵情绪激动,对着杨张琦把一句话重复了4次:“班长,我一定行!”
比武在万众瞩目中开幕。赛场上,纪雨辰沉着冷静、出色发挥,最终取得全旅第5名的好成绩,比杨张琦的名次还要靠前。
“当下没出成绩,就可以减少战士的表现机会吗”……纪雨辰在赛场上的精彩亮相,让杨张琦开始反思自己之前一意孤行的做法。他们两人之间的数次“交锋”,也引起正在该连蹲点的机关干部对于人才培养、育人用人等工作的思考。
蹲点结束后,这名机关干部将此事写进了蹲点报告,该旅党委很快围绕此类情况展开调研。他们发现,与杨张琦有着相似用人理念的一线带兵人不在少数——比武竞赛是争得荣誉的大好机会,“得力干将”自然会被优先考虑,派出经验丰富的“老将”才能万无一失。但也有同志指出,人才培养应该“多点开花”,否则不仅容易在无形中给官兵划分出“三六九等”,降低大家的工作热情,还可能出现“人才断档”,影响战斗力生成。
“人才培养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不能只顾眼前得失。”面对争论,该旅领导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亮明态度,“人才培养就像种树,幼苗长成参天大树需要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修剪。要给‘苗子’充分的成长时间和发展平台,他们才能一步步成长为‘尖子’。”
找准症结开“药方”。很快,该旅紧盯任务实际,区分不同岗位专业,指导基层营连为每名官兵量身定制成长路线图,规划成长路径,优化育才链路,旨在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骨干队伍;在全旅范围内广泛开展“三互”活动,结合官兵愿望目标、能力素质和岗位需求,成立互助小组,帮助官兵尽快成长成才;充分发挥大项演训任务的“磨刀石”作用,有意识地给官兵们交任务、压担子、搭梯子,在实践中锤炼磨砺人才队伍。
一系列举措实施后,不仅杨张琦一改往常的“求稳”做派,在各类比武竞赛中大胆起用新人,其他一线带兵人也积极为每名战士提供舞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特长。如今,在该旅,“人人可成才”成为官兵共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益浓厚。
微议录
用好“尖子” 育好“苗子”
■马宝军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带兵人为保证工作质效,习惯将工作任务交给“尖子”承担。“能者多劳”并无不妥,但以此为由出现“能者过劳”的情况,就有些过犹不及了。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两极分化,影响部队整体建设水平。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官兵拥有了更多成长成才的机会。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基层带兵人应认识到,培养人才不能一蹴而就,成长成才并非“尖子”专属。
“尖子”在成为优秀人才之前,需要一个积蓄成长的过程。因此,在用好“尖子”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可能成为“尖子”的“苗子”,并积极提供正向引导和广阔舞台,让他们通过任务摔打锤炼不断提高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燃旺育才成才的“炉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