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火箭军某旅“砺刃工作室”:追求打赢永远
探访火箭军某旅“砺刃工作室”——
追求打赢永远是“冲锋态”
■本报特约记者 李兵峰 通讯员 李宏杰
子夜,火箭军某旅营区,一个叫作“砺刃工作室”的房间里,灯火通明。
此时,一级军士长何贤达正与数名军士骨干围坐一起,针对训练演练暴露的问题,热烈地讨论着解决对策。
作为“砺刃工作室”的发起创立者,何贤达每天就像上紧的发条,一直忙个不停。“我入伍27年了,再过3年就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那正是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何贤达指着一张工作计划表说,“军旅生涯可以有倒计时,但追求打赢永远是‘冲锋态’。”
工作室的进门处,摆放着一个透明的教学模型。别看它不怎么起眼,却能形象直观地帮助导弹号手快速熟悉和掌握装备。
随着新装备的列装,战斗力建设急需提质增效。那年,何贤达牵头组建了士兵“创客”团队,围绕练兵备战所需,自主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在他的提议下,旅里专门成立了“砺刃工作室”,并配置了一大批器材和零部件。
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大家创新革新的热情愈加高涨。
一次模拟演练,导调组故意设难:“号手遭袭受伤,发射单元出现战斗减员。”虽然该特情最终被成功处置,但还是延误了发射时间。
要知道,导弹发射有严格规范的流程,哪怕减少一个号手,都要对整个流程进行优化甚至再造。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那段时间,“砺刃工作室”的灯光经常通宵不熄。经过多次推演验证,何贤达和战友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新的操作方法,探索到一个发射单元减员操作的极限。
一个个成果应用于备战打仗实践,让全旅创新革新蔚然成风——研发模拟驾驶训练系统,导弹车驾驶员足不出营便可驾车穿行戈壁、林地、山路;改制某装备快速扳手,大幅缩短装备操作用时;摸索反向操作法,有效防止号手误操作、误判断等情况发生……
现在,一有空闲,许多官兵喜欢聚到“砺刃工作室”,不时碰撞出一些奇思妙想。
二级军士长谢中华就是其中的一位。那年,某新型装备列装。为了让其尽快形成战斗力,谢中华和数名骨干主动请缨,把攻克“原理关”“操作关”的任务争了过来。
他们利用“砺刃工作室”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成功研制出一套模拟训练系统。有了它,官兵们不仅可以开展单课目训练和全流程演练,还能自动分析评定训练成绩、生成训练数据,哪个细节有问题、哪个环节需改进,一目了然。官兵们给这套系统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战斗力加速器”。
前段时间,一场火力突击演练过后,“砺刃工作室”又热闹起来,班长骨干们讨论制订补差训练计划。“东风快递,使命必达。”二级军士长汪明喜道出了战友们的心声,“我们必须练就过硬的打仗本领,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状态,确保党和人民一声令下,雷霆出鞘,一击制胜。”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本领成就。”这是写在“砺刃工作室”墙上的一幅标语。抬头凝视,何贤达的眼神里透着几分急切,他说:“未来3年,需要我们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必须快马加鞭,跑出加速度、展现新作为!”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