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学术观点同获诺奖说起
从对立学术观点同获诺奖说起
■张西成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两位知名学者——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
引人注目的是,这两位学者的学术观点截然相反,前者认为市场价格是有效的,完全可以反映市场实际,而后者则认为,市场价格是有泡沫的,并不能反映市场的实际。按理说,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和探索,最终只有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怎么会有大相径庭的结论同时获奖呢?评审委员会给出的理由是:两位学者奠定了人们对资本价格认知的基础,但认知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由此也告诉人们,市场价格在种种利益驱动之下,一切都变得捉摸不定,可能永远也找不到那个唯一的正确答案。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作为人的智力游戏和活力对抗,战争远比其他领域的竞争更复杂善变、更神秘莫测、更匪夷所思。其吊诡之处常在于,即便是同一则兵法,有时候这个人用了奏效,那个人用之失灵;这一处用了管用,那一处则行不通;此一时用了成功,彼一时则失败。正所谓,打仗没有标准答案、打赢更无通用模板。如果真有打赢秘诀,也只能如孙子所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当年,汉武帝让霍去病学习前人兵法,但骠骑将军不以为然:“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宋朝抗金名将宗泽将一套阵图交给岳飞,让他依此布阵而战,岳飞的回答同样不同凡响:“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他们看来,战争充满各种偶然和不可预知性,军人必须随机应变、独创新见。其实,历史上那些善战之人,均非墨守成规之人,他们认为把不确定的东西讲成确定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就算可能,也是条条框框,束缚手脚。可惜,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有一财主,其子蛮横,经常在外惹是生非,被打得痛哭流涕地跑回家来。财主想,技不如人也,遂请武师教其子武功,三年乃成。又一日,其子出去惹事,又被人痛殴。财主问何故,其子答,他们没按拳法的标准套路打。事实上,军人走上战场,最可怕的不是没有预案,而是被满脑子的标准答案捆住了手脚,限制了自己想象力的发挥。
陶渊明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形象地描述了人凭灵感、直觉、想象所进行的决断,往往是临时起意、临场发挥,难以名状、无以言表,很难说清楚依据了哪条经验、遵从了哪条标准。即使面对同样的客观环境和针对同一种情况,其处置方法也因指挥员经历、性格和思维不同而各逞其能、各具特色。作战指挥艺术这种非规范性、独特性、灵活性的特征,决定其评判标准没有一定之规,因而也就不可能在演习场上“一把尺子量到底”。
西汉中期,李广、程不识二人同为边境名将,但指挥风格迥然不同。李广治军简易宽厚,军队无固定编组,“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省约文书籍事,战斗中“未尝遇害”。程不识治军苛细烦琐,军队按规定编组,文书齐全,击刁斗,士吏治军薄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实践表明,战争中计谋与勇猛、灵活与严格往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思维缜密、步步为营的艾森豪威尔与似粗实细、性格豪爽的巴顿,都被美国人认为是卓越的决策者。
真理只有一个,而通向真理的道路则有多条;目的只有一个,而达到目的的手段并非一种。面对智战凸显、智能制胜的现代化战争,丢掉非此即彼、条条框框的束缚,秉持理论创新没有一定之规、战术运用没有标准答案的理念,有意识地鼓励广大官兵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勇敢搏击,相互激荡、多创新见,也许能找到达成战场制胜的最佳方式与路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