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者更要做种树者
乘凉者更要做种树者
■乔文发
又是一年春分时。春风盈袖,草木萌发,随处荡漾的绿意提醒着人们,春天到了。可惜,张连印永远离开了我们。
3月10日,“时代楷模”、“绿化将军”、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消息传来,不少网友留言悼念:“实干家,绿化家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质朴的家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情之真真,言之切切,令人动容。
2003年,退休后的张连印义无反顾回到家乡,开始绿化荒山。没有经验,他就上门请教专家,跑到林场学习,订阅杂志自学,日复一日学习实践。誓言已立,哪怕身患癌症,在病情好转后他也执意要回去种树。“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张连印带领乡亲们在家乡建成苗木基地300余亩,绿化荒山2.2万余亩,植树220万余株。
大树无言,精神生辉;绿林无语,丰碑永存。曾经荒废的河滩,如今不仅已变成一片绿色奇迹,也变成一座可思可感的精神家园。
“种树人何在,攀枝空叹嗟;人无重见日,树有每年花”。当年,张连印脱下军装、扛起锄头选择种树的时候,压根不会想到什么个人政绩。谁都知道,种树是“投入多、见效慢”的“慢活”。选择了种树,实际上是选择了“为民造福最幸福”的理想,选择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信念。
在路旁植树,最早是由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韦孝宽的名将提出的。过去,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相当于现在的里程碑。韦孝宽上任后发现,经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土台很容易崩塌,需要经常维修,这样不仅会增加国家的开支,还会让百姓遭受劳役之苦。在经过一番调查后,他下令把管辖境内所有官道旁的土台都用槐树取代,这样既能起到标记的作用,还能为来往行人遮风挡雨。韦孝宽的这一做法,无疑是心系民瘼、利国利民之举。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写的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当年,左宗棠挥师西征途中,见沿路“赤地如剥,秃山千里,黄沙飞扬”,遂传令:“凡大军经过之处,必以植树迎候。否则,无论巡抚、县令,提头来见。”左宗棠率先垂范,公牍之余,携镐种柳。在西北十多年,到他离开时,中国这片最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绿色长廊,“道旁所种榆柳业已成林……拱把之树接续不断”。为纪念湖湘子弟筹边天山、为民造福的不朽业绩,后人将他和部下所种之柳称之为“左公柳”。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作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苏轼,不但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而且为官清正、体恤百姓,留下了筑堤、治水、办学等佳话,包括一生坚持植树不辍,至今为人所称道。两任杭州知府,他都在西湖筑堤种芙蓉、杨柳,才有了“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即便谪居黄州,他也荷锄开荒种植垂柳、青松等,“不令寸土闲”。
彭德怀也喜欢植树、护树。抗战时期,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门口亲手栽下一棵榆树,老乡呼之为“彭总榆”。1949年,彭德怀率大军进军西北,驻于陕西白水县仓颉庙外。庙中有一棵古柏。炊事班做饭无柴就爬上树砍柴烧火。彭德怀严肃批评并当即手书命令一道:“全体指战员均须切实保护文物古迹,严格禁止攀折树木……”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2017年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习主席的这番话,言简意赅,意味深远。
“我要回大亮山种树去!”当年,退休后的杨善洲撂下这句滚烫的话,一去就是20多年。盐碱地里,焦裕禄带领群众治“三害”、植泡桐树,把千里盐碱地变成了良田,把奉献植入在人们心中。还有留下满山木麻黄的谷文昌、使花萼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周永开……他们如大树那样扎根大地、默默奉献,不仅种下了树,也将自己活成了树。
种树也是种德。从古至今,多少“种树者”被人们永远铭记,因为他们无不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和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钉钉子”精神。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新征程上,我们不妨以“种树者”为镜,厚植种树情怀,保持种树定力,涵养种树胸襟,投大地以绿荫,留后人以福祉。
(作者单位:68207部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