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边关,“英雄花”开正艳
广西崇左积极做好烈士祭扫服务工作——
南疆边关,“英雄花”开正艳
■刘德安
阳春三月,木棉花开,染红山岭。
清明节前夕,笔者从南宁出发,驱车前往广西南部边境城市崇左。那里的6座烈士陵园中,长眠着5000余位烈士。
“向老兵、军烈属致敬”“烈士祭扫车辆专用通道”……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的一个个服务区内,有关部门悬挂的标识非常醒目。各服务区的“烈士亲属异地祭扫志愿服务点”内,身着黄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在一字排开的红色帐篷下忙前忙后,为远道而来的烈士亲属免费提供方便食品、热水、应急药品和路线咨询服务。
在崇左服务区,笔者偶遇从广东自驾前往崇左市龙州县龙州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的老兵张新发。今年68岁的张新发参加过边境作战,曾荣立三等功。这些年,张新发多次前往龙州烈士陵园为战友扫墓。这一次,他特意带着儿子、孙子一同前来,让他们“认认路”。“年纪越来越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以后走不动了,就让孩子们替我来。”张新发说。
据广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统计,每年清明时节,全国各地前往当地祭扫烈士的团体和个人达数万人次。为此,广西成立清明期间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烈士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方案,为前来祭扫的退役军人、烈士亲属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提前对接烈属户籍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帮助烈士亲友规划祭扫行程,错峰安排祭扫,协调出行有关事项。”龙州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赵兵说,他们在一个月前就收集了龙州县近百家宾馆和特色餐饮店的地址及电话等信息,“我们想得细一点,老兵和烈属们就能更加方便。”
抵达龙州烈士陵园,陵园主任、退役军人蒙安保正在清扫墓区。“龙州烈士陵园是广西边境最大的烈士陵园,2万多平方米的陵园分为4个墓区,安葬着2300多位烈士。他们牺牲时年龄最大的51岁,最小的17岁……”蒙安保告诉笔者,到烈士陵园工作17年,他和陵园其他工作人员按照部队内务标准,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保持陵园干干净净,“让每一位前来祭扫的烈属知道,英雄有我们一直在陪伴守护”。
穿梭在龙州烈士陵园墓区,每一座墓碑旁都立有一面五星红旗,墓前设有香炉、摆放着鲜花。同行的崇左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连日来,他们组织数百名退役军人志愿者配合各烈士陵园做好祭扫环境治理,换上崭新的五星红旗,为烈士墓碑描红,同时对陵园停车、展陈等服务设施设备进行排查,让整座陵园更显庄严肃穆。
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秘书长林燕霞,连续16年参加清明祭英烈志愿服务。看到一位祭扫者正在龙州烈士陵园门口张望,林燕霞手捧热茶迎上去,热情地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
这些年,为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烈士祭扫工作,林燕霞陆续加入60多个微信群。针对部分烈士亲属不便前往现场祭扫的实际,林燕霞组织协会志愿者们开展视频代祭扫服务。
龙州烈士陵园里,微信视频通话邀请的铃声此起彼伏。一些志愿者正在开展“一对一”视频代祭扫服务。“战友,我来看你了。献上一束鲜花,让芬芳陪伴你的英灵;点上一炷清香,捎去我的思念……”一座烈士墓碑前,志愿者手捧受烈士战友委托、提前抄录在纸上的祭文,轻声代读。手机屏幕另一端,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兵正专注聆听。
“各地有不同的祭扫习俗。有的地方习惯敬上烟酒,有的要在墓碑前点两根蜡烛。我们代祭扫时,尽可能满足烈士亲友的要求。”林燕霞说。
笔者看到,前来龙州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还有不少中小学生。龙州县爱心公益协会志愿者黄彩川带着读高一的女儿陆颖雯,一起与贵州籍烈士王国锋的亲属视频连线。黄彩川说,自己多年参加代祭扫活动,每一次都很受触动。这次带女儿一起,是希望她也受到精神洗礼,对英烈心怀感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距离王国锋烈士墓不远,一株木棉树挺拔向上,硕大的红色花朵缀满枝头。陆颖雯从地上拾起一朵木棉花,轻轻放在王国锋烈士的墓碑上。
“木棉花也叫‘英雄花’,你知道其中的典故吗?”笔者问道。
陆颖雯回答:“木棉花,花瓣火红,像英雄的鲜血;树干挺拔,像英雄的脊梁,所以被称为‘英雄花’……”
在弥漫着思念的“人间四月天”,后来者接力传承,边关的“英雄花”红艳绚烂,如炬似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