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助力国防教育
以传统文化助力国防教育
■徐兴奇 王新宇
一个民族若缺少文化滋养,就像鲜花失去阳光雨露,会逐渐枯萎;一种教育若缺乏文化底蕴,如同大厦没有稳固根基,必然会摇摇欲坠。国防文化作为文化的分支之一,是反映国防价值理念、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的特殊文化形态,为国防教育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丰厚滋养,发挥好国防文化的育人功能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国防素养。
培育“铁血报国”之心。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星河中,“铁血报国”的家国情怀,就像其中耀眼的星辰,为众多仁人志士照亮前行的路。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誓言,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杀敌报国理想,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寄托,都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虽然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但“铁血报国”的精神深入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内心世界,始终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传承至今。抗日英雄杨靖宇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与日寇拼死周旋搏斗,壮烈牺牲;戍边烈士陈红军在捍卫国家主权的战斗中毫不退缩,血洒边疆就是最好的见证。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应当充分运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受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比如,将古代爱国诗词纳入教材,在课堂上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古人的爱国豪情。国防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详细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决心和勇气。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帮助他们在激昂的诵读中,进一步激发内心的家国情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以古代爱国志士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如《岳飞传》《杨家将》等,通过直观的画面和情节,展现古代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事迹。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热血与担当,并鼓励学生以古代爱国英雄为榜样,撰写心得体会,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明确自己在新时代为国家应尽的国防责任和义务。
增强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是促进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催化剂和动力源。中华民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认识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等。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于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家门口生战生乱的可能性现实存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安全形势,必须增强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国防教育的职能所在。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应深挖并运用这一传统文化理念,向和平积弊开炮,不断增强全民忧患意识。国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古代中华儿女应对外敌入侵、防范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策略和智慧,比如诸葛亮的“隆中对”所体现的战略眼光,《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引导受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让他们明白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利用现代多媒体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视频,把传统文化、现实案例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受众认识到缺乏忧患意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深刻领会忧患意识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巩固崇军尚武的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武、崇武、尚武的民族,是一个刚毅、血性、硬朗的民族,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历史反复证明,尚武精神强,则国家民族强;尚武精神弱,则国家民族弱。尚武绝不意味着好战,而是以战止战、以战慑战、以战制战;决不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而是唤起和激活深藏于人民身躯内的刚烈与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崇军尚武基因。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启了一个崇军尚武的时代,孔子提倡儒生应有六艺,其中射和御,都是与军事相关的技能;墨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尚武,墨子本人就是武士和军事家;汉代,则世风尚武,文人纷纷投笔从戎。崇军尚武的价值观还体现在“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许多歌诗文化中。在国防教育活动中,巩固崇军尚武价值观,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以传统崇军尚武文化为背景的战斗游戏,潜移默化激发玩家尚武精神;可在各种国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军事体验项目,摇身变为“霍去病”等古代英雄带兵打仗。另外,结合通过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宣扬立功受奖军人的感人事迹;组织好立功送喜报活动、最美军嫂评选等活动,营造崇军尚武的浓厚氛围。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