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退伍,新疆军区某红军团三名老兵主动申请到炊事班帮助工作——
在队一分钟 干好六十秒
■秦述镇 崔浩浩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高 群

在炊事班帮助工作的3名老兵正在为战友打饭。崔浩浩摄
“大家再加把劲儿,夜训快结束了,待会就开饭!”是夜,喀喇昆仑腹地凉意渐浓,新疆军区某红军团某连炊事班却是一片火热景象。下士朱瑞翻动着电饼铛里的葱花饼,额头布满汗珠。
没一会儿,结束夜训的官兵陆续来到帐篷餐厅。看着战友们辛苦训练后能吃上自己做的饭菜,朱瑞一脸欣慰。
“连长,我想申请去炊事班帮助工作。”一天,朱瑞走进连部,见到连长开门见山。听到朱瑞的话,连长很是意外。
朱瑞原本是连队的文书,工作尽心尽力,经常加班加点,被战友们称为“拼命三郎”。
今年9月,朱瑞就要退伍。此前,他就和连队的新文书完成了工作交接。不过,骤然从忙碌的工作中脱离出来,朱瑞有些不习惯,一直在琢磨自己还能为连队和战友们做点啥。
在向连长开口前,朱瑞经过了深思熟虑。当兵这5年,他切身感受到好伙食能顶半个指导员,见证了炊事班的辛苦与不易。能到炊事班工作一段时间,也是对连队和战友的一种回报。
得到同意后,朱瑞正式上岗。煮饭时米和水的比例是多少、水烧到什么时候下面条更合适、蒸馒头要放多少酵母粉……朱瑞没想到,仅仅做个主食,就有这么多门道。
“辛苦你给加班的同志煮碗面条……”一天晚上,朱瑞接到通知。当时,二级上士殷帅正在外面执行吊装任务。估算好时间,朱瑞提前把面煮好,放进了保温箱。然而第二天准备早饭时,他打开保温箱一看,面条纹丝未动。
朱瑞后来了解到,殷帅前一天夜里忙到很晚,回来后一口面也没吃就匆匆睡下了。
“以前只觉得自己当文书辛苦,但来到炊事班才了解到,其实连队每个人都在默默付出、努力工作……”朱瑞深受触动,在心里暗暗发誓:剩下的这段时间,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每一顿饭,让战友们吃得更舒心,训练更有劲。
其实,除了朱瑞,还有另外两名即将退伍的老兵,也把炊事班当作了军旅人生的“最后一站”。
当初,朱瑞的“主动请缨”在连队官兵中引起了不小轰动。他们没想到,即将退伍的老兵,没有选择“舒服”和“安逸”,而是自找苦吃,去了起早贪黑工作的炊事班。
“离队前,再为连队做点事。”受朱瑞影响,同样确定9月退伍的下士胡浩和上等兵王子青,一同找到连长,表达了同朱瑞一样的想法。
看着两个人诚挚的目光,连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在当天点名时,专门表扬了这3名老兵,号召全连官兵向他们学习。
采访时,朱瑞兜里的本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打开翻看,里面记录着一些菜品制作方法、连队官兵口味和注意事项。
朱瑞说,他发现有的菜品即使用心制作了,还是很难受到战友欢迎。于是,他和胡浩、王子青一起,利用休息时间,逐班了解伙食改进意见。
不仅如此,3个人还进行了工作分工——朱瑞负责研究官兵口味和菜品制作方法,胡浩负责挑选食材和配菜,王子青负责与司务长联络沟通,管理炊事班库房。炊事班班长说,这段时间,有了他们3个人的帮助,炊事班减轻了不少压力。
“辛苦吗?”面对记者提问,胡浩点了一下头:“最近,每天下午都会刮风,经常菜没洗完,自己口鼻中已满是沙土。”随即,他又摇了摇头:“我们受的这点苦,和常年在炊事班工作的战友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
退伍的日子越来越近,朱瑞、胡浩和王子青在炊事班忘我地忙碌着。其实,不只是他们,在该连,还有很多面临退伍的老兵继续发光发热——中士袁浩志主动承担值班任务;上等兵卢磊、韩楚逸包揽了烧水、拉煤等杂活;上等兵吴波利用绘画特长,给每个战友画了一幅画……“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这句话在此时此刻变得更加真切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