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83载:“英雄应该被
江西省宜春市集福村彭金友一家四代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83载——
“英雄应该被永久铭记”
■邹海斌 本报特约记者 尧欣颖

秋风起,青山低吟。清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集福村村民彭金友像往常一样走在熟悉的山路上。山路尽头是彭家祖坟,那里埋葬着他的祖辈和一位特殊的亲人。
年幼时,彭金友常跟着父亲彭开宪来这里祭奠。在他的爷爷彭赵元的墓旁,有一座坟墓,没有立碑,仅有一块墓石,仔细辨认才能看清石头上刻着“张堂墓”3个字。“父亲时常对着墓石喃喃自语。那时我便想,长眠在此的人对父亲一定很重要。”彭金友说。
时光飞逝,彭金友渐渐长大成人,也从父亲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了爷爷和张堂烈士的故事。
1929年初夏,驻扎在萍乡市上栗县的国民党保安团欺压百姓,抢抓壮丁。在附近执行任务的张堂等10余名红军战士得知消息,立即赶来营救。战斗中,冲在最前面的张堂不慎左腿负伤,一名战士立马上前背起他。躲在附近的彭赵元连忙大喊:“背到我家去!”
在彭赵元夫妇悉心照料下,张堂慢慢康复。聊天中,他们得知张堂来自四川,也是贫苦农民出身。“听父亲讲,张堂伤势刚有好转就主动挑水砍柴、打扫院子,还救过父亲的命。”彭金友说,“那时父亲年幼,有一天突然发热晕厥,口吐白沫,情况危急。张堂当即上前掐住人中,并用祖传的中医知识为父亲医治。”渐渐地,一家人与张堂结下深厚情谊。伤好之后,张堂返回了队伍。不久,彭赵元也加入当地赤卫队。
1932年9月,国民党特务探知彭赵元曾将红军藏在家中养伤,便来抓捕,彭赵元在抵抗中遇难。“爷爷临终前仍记挂着张堂的安危,嘱咐家人不能忘了红军的恩情……”彭金友告诉记者,“同年,父亲从亲戚口中得知,张堂一年前已牺牲在水江乡(今水江镇)上洞村的一场战斗中,忍不住掩面痛哭。”
1931年初,敌人对上洞村的红军进行“围剿”,接到情报的张堂随即赶往支援,不幸中弹牺牲。为了不让战友遗体落入敌人手中,几名红军战士将张堂遗体藏入一处废弃的木炭窑内,简单掩埋后继续战斗……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彭开宪和弟弟彭开松一直在寻找张堂遗骸。功夫不负有心人。1941年5月,彭家人终于找到张堂埋葬的确切地点。当夜,他们摸黑赶往上洞村,将张堂遗骸取回,葬在彭赵元墓旁。
“当时不敢立碑,只在石头上刻下‘张堂墓’3个字作为记号,村里人都不知道这里安葬着一位红军。”岁月更迭,每逢清明节、春节等重要节日,彭开宪都会带着家人前去祭奠。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烈士名录普查工作,彭开宪为张堂申报了烈士,并作为亲人登记,但拒绝享受烈属补助待遇。“父亲虽然没说,但我们知道,他是把红军烈士当成亲人。”彭金友告诉记者,多年来,在父亲的影响和带动下,他们在守护烈士墓的同时,也整理收集红军故事以及红色老物件,让英烈事迹从“口口相传”变得“有据可查”。2002年,彭金友五兄弟对张堂烈士墓重新修缮,并立起镌刻“烈士”字样的墓碑。如今,张堂烈士墓已成为当地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家乡有红军战斗的足迹,有烈士舍生赴死、埋骨他乡的革命故事,这些都是我奋力拼搏、保家卫国的精神动力。”烈士纪念日前夕,袁州区人武部组织官兵来到张堂烈士墓前缅怀英烈,文职参谋姜小亚感触颇深。
一代坚守,代代相传。“希望有生之年能帮张堂爷爷找到亲人。”跟随祖辈、父辈的脚步,彭金友的儿子彭守冲接过守护英烈的接力棒,还和家人开始了一项新工作——为烈士寻亲。因年代久远,掌握烈士信息太少,这项工作进展缓慢。“英雄应该被永久铭记。无论多难,我们都会继续寻找,让英魂叶落归根,让烈属心有慰藉。”彭守冲说。
“没有千千万万先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如今美好的生活。我会牢记英烈事迹,接力守好烈士墓。”对于彭金友的孙女彭欢棋而言,守护红军烈士墓就是她家的日常。如今就读于水江中学的她,是学校学生宣讲队一员,经常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国防教育活动。
记者离开水江镇之际,正是午后时分,秋日暖阳下,红军曾经战斗的地方,如今稻谷飘香,岁月静好。英烈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的血脉基因,恰如火炬、灿若星辰,一直照亮着前方的路。
上图:10月上旬,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武装部组织民兵和青少年学生来到张堂烈士墓前开展祭奠活动。易宜生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