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实现“后发先制”
何以实现“后发先制”
■叶泽木 高 歌
智能技术及无人装备在现代战场不断运用,推动作战形态向着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使得“OODA”作战周期大幅压缩,倒逼指挥员及指挥机关要想在敌先、谋在敌先、备在敌先,才能“后发”而“先制”,致人而不致于人。
谋于先,前瞻布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是典型的军民通用、交叉融合性技术,通过不断突破技术边界达成颠覆性效果。现代作战是涉及物理域、信息域、社会域等多层面多系统的复杂性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在敌之前谋划布局,才能“后发先制”。要紧盯新兴领域科学技术发展动向,顶层考量现代作战的制胜机理、作战概念、人才培养、装备研发、理论创新等问题,制定军事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使命任务,区分不同战略方向、不同军兵种,思考现代作战具体样式、能力生成路径等问题,提前布局;运用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技术,平行时空构设作战场景,通过实景式沉浸,找准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任务契合点,有的放矢思考战争、设计战争、谋划战争。
算于先,快优决策。“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善“算”历来是优秀兵家必备之技,但每个时代对于“算”的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冷兵器时代,“算”多为“庙算”,即通过占卜神灵以及气象星辰等进行决策,决策科学性低;热兵器时代,“算”多为“概算”,即指挥员及指挥机关通过战场经验及对影响作战的地形、气象水文等条件进行定性分析来进行决策;机械化时代的“算”多为“细算”,即指挥员及指挥机关运用兰彻斯特方程、战斗力生成指数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进而辅助决策;信息化时代的“算”多为“精算”,尤其是计算机运用于战场决策后,多依托兵棋、模拟仿真等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定下决策。而随着大数据预测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化时代的“算”将是“先算”,即通过大数据分析未来战场态势,预测不同作战场景下的战损战果,人机结合决策,“未战先算”确保“后发先制”。
布于先,聚力抢势。现代作战的“OODA”作战周期更加短促,外军“融合工程”实验的“杀伤链”时间仅为20秒。可以预见,在现代战场上,作战体系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做出反应,没有陆、海、空、天、电、网等多维域空间内分布的作战力量是做不到的。随着信息数据的传输距离、速率、带宽等明显增强,现代作战更加强调分散部署、瞬时聚能,“去中心化”特征更加凸显,在这种趋势催促下,将会带来“后台控制、前端聚势”的人在环路中的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即以人为主体的“高智能体”在战场后方观察战场态势,找准敌方体系的破击点,调控己方体系发力点,以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为主体的“低智能体”在战场前端,完成自主发现目标、自主跟监对比、自主组网铰链、自主共享情报、依令快速打击等动作,通过高效运转的数据信息极速闭合“杀伤链”,动于敌后却“后发先制”。
料于先,高效控局。以往的指挥控制是在战场态势变化后做出反应,具有时间滞后性的特点,应对机械化战场尚可,但应对强调自主调控的现代作战就容易贻误战机。这就需要根据现代作战特点,改变以往依托作战态势“反馈式指控”方式,依托智能技术预测战场态势进行“预测式指控”。在平时,依托各类传感终端对敌演习、实战及装备效能等数据,对己方演训、备勤等数据搜集更新,录入数据库;在战时,依托嵌入大数据预测的现代作战网络,实时预测战场态势发展,通过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强大算力预测对手可能的“招数”,进而看一步、算多步,得出胜率最高的“招法”,料敌于先方能“后发先制”。
储于先,智配资源。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带来作战成本的不断升高,虽然在现代作战中前端冲杀的是以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艇等为主体的“硅基”智能体,“蜂群”“狼群”“鱼群”等集群战术又让作战回归到了拼数量、拼资源、拼消耗的模式上来,使得平时准备、体系运维成本及战时等量的资源损耗无限增长,对保障工作尤其是战时保障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指挥员及保障部门能够在战时根据战场态势实时调配作战资源、保障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指挥员及保障部门平时能够根据使命任务、作战对手、作战区域、作战场景,前瞻预想预测战损战耗,展开前置式精准保障,即将保障资源、保障力量提前部署于预定战场周边,维系作战体系正常运转,通过精准保障“后发先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