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媒称中国辽宁舰迟早会走出第二岛链直抵东太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一路有你,一起出发。”跨年的各种回顾与展望之中,使用率很高的这句话,我认为可以用在中国航母上。
就在这些天,浪奔浪涌的南海某海域,我航母编队开展训练试验,中国南海上空首次迎来“飞鲨”身影,歼—15舰载机也由此实现在中国四大海域起降航母。
岁末年初,中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都被中国航母编队所吸引:2016年12月25日,辽宁舰首次远海演练率编队穿越宫古水道,进入西太平洋。这是辽宁舰服役后第一次驶出“第一岛链”,进入浩瀚太平洋,绕台湾一圈后,进入南海。这也表明,“第一岛链”已对中国军队不构成多大影响,穿越成了新常态。航母不是“宅男”,出行“第二岛链”,直抵东太平洋,想必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是中国航母的诗和远方!
实际上,半个多月来,国防军事领域的大新闻一个比一个令人振奋:
我国自行研制设计建造的新型导弹护卫舰宁德舰和滨州舰,连续入列东海舰队;一批先进装备列装空军部队;中国海军在南海打捞到美国海军无人潜航器;中国空军飞机经宫古海峡空域赴西太平洋进行例行性远海训练……空军官方微博发表了一幅图片,并配发了很文艺的一行文字:“周末,分享一幅很有意义的照片!”这张中国空军轰—6K战略轰炸机远处,应该就是台湾的山峰。多架军机,环台湾飞行,遥瞰台湾山峰,受众应该可以清楚要传递出的信号。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陆、海、空军、火箭军、战支部队齐刷刷开训。马达轰鸣,铁甲驰骋;“战神”新型轰炸机在咆哮声中拔地而起,冲向天际……许多故事和画面都是在媒体上首次披露。“只有时刻保持临战状态,才能真正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官兵们一个个斗志昂扬。
环环相扣,步步推进,这些行动正以紧凑激昂的节奏上演,一次次刷新着国人的国防自信心!
世界还不太平。这段时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相继表示要加强两国的核武能力。紧接着,关于美俄两国近年来加紧研发新型战略核武器的多个事实也逐步被媒体披露。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所说,“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今天,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在迅猛发展,并成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成长快,安全和发展需求也随之增大,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自然就增多。“如果为了安全而不和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承担维护和平的责任,就不能永远蹲守在“避风的港湾”。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于亮剑,行胜于言!
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0周年。新的一年,新一轮军改必将扎实推进。忠于理想和国家的中国军人,必将直面风浪勇于担当砥砺前行;转型重塑后的中国军队,必将更好地承担起国家利益拓展的重任。为中国军队加油,为中国军人点赞!
>>>相关阅读
自中国海军发布辽宁舰将在西太平洋展开正常训练这一消息后,这支中国航母编队的一举一动,就开始被人们围观、品评、猜测,甚至臆断着。
2017年新年第一天,穿越宫古海峡后又突破第一岛链的中国航母编队,从容进入中国南海海域进行新一轮实战课题训练。这一举动毫无意外地引发许多热闹的“看点”。一时间,从国外舆论到国内专家,从众多网友到大量军迷,都在通过不同渠道的新闻来源,进行着更富想象、更大空间的分析与解读。
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次编队出海的辽宁舰,从未作为“看点”进入训练海域。它的行动的实战化与硝烟味,贯穿着训练全程。在太平洋宽阔的胸怀里,中国舰队第一次立体和多维度地展现着一个大国该有的力量,展现着中国作为海洋大国应有的担当。
当然,习惯了把中国视为大陆国家的某些势力,对于中国军事力量走向深蓝的每一次尝试,都会产生诸多不安与猜疑。
这也难怪。看看这个由西方世界早就定义的概念:第一岛链。这个有着浓重军事色彩的名词,大体可有这样几种解读:其一,对其他国家的防范与警示;其二,对其他国家的围堵与压制;其三,对其他国家的蔑视与敌视;其四,对其他国家发展的回避与漠视,不认可与不认同。
不可否认,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数十年稳步推进,中国经济体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多重因素之下,中国周边还依然如影随形般地积累着各种围堵与挤压、非议与敌意。
我们虽然从来不惹事,但也从不缺少来自某些方面的指责甚至诬陷;中国老老实实发展经济,却处处遭人算计;中国推进国防与现代化建设,总有人以说不清的借口与无根据的“事实”,指责中国军事威胁……
所以,在那种“大炮射程”之内的所谓真理区,如果真的要讲理,这层理的基本构成就该是这样:一是实力,二是实力庇护下的事实,三是实力担当的公正与真理。
今后,中国的航母依然会不定期出现在让一些人不习惯的海域,并进行内容更加丰富的实战训练。有人不舒服,不适应,是因为这样的场景之于中国这个和善的国家太少了。显然,随着中国军事力量现代化步伐的迈进,这样的不舒服与不适应,理应成为某些相关方必须努力克服的心病。
谁都不会否认,一个大国,要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需要这样一支军事力量作支撑。
当然,对辽宁舰正常训练的围观与点评中,也有很多拿不同国家航母实力作为比较。其实,这种数学式的比大小从目前的这支中国军队一出生,就被不断颠覆了。如果两军对垒比拼的只是硬件,蒋介石八百万大军的军事力量就不该被替代;如果冰冷的装备可以决定战争的最直接结局,朝鲜战场的角力就不会中止于板门店。
一句话,那种武夫角力式的作战样式,你如果还奉为圭臬,都该是对自己智商的不尊重。无论南海还是东海,一旦有战事,中国军队作战样式都不会是单调的一对一比拼。历史发展到今天,战争的角力,早已变得更加立体、更加合成、更加富有穿透性与扩散性。一句话,你选择哪种体量的战争,就必须考虑清楚你自身体量的承受度。
辽宁舰的出海训练,本身就是一场更高等级与更深体验的合成训练。而作为“看”的成分,如:给某些事件看,给某些不老实的分裂分子看,等等,可以看,但不会降低这次训练更重要的分量。
毕竟,辽宁舰作为维护国家海疆安全的大国利器,它的每一次宝贵的训练机会,都是在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残酷战事进行最必须的准备。所以,“战点”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而那些若隐若现的“看点”,只是这种军事行动的连带效应罢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