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修理工程师如何打磨比头发丝还细的最精密
军事观察为新闻阅读类程序,它分为中国军情国际军情军事热门航空新闻航天新闻五大板块,它能帮你了解最新最全的军事资讯,最新最热门的军事话题。今天小编就为你介绍一下今天最新的热点时事军事新闻,希望给以给朋友们一个不一样的视野。
打磨头发丝般的零部件
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干净的老式球鞋、有时代感的亮蓝色文化衫……同样的物品吴明权用了很多年。熟悉他的人都说,“看似普通,咂摸着却不普通;看似简单,细想起来可不简单,这就是老吴。”
一个工作岗位,他一干就是半辈子,没有觉得一丝枯燥;一部组合传动发动机,他一修就是20多年,没有出过一次质量事故。哪怕退休返聘之后,吴明权仍然天天扑在修理一线上。对吴明权来说,每次“赶考”都是一次全新定位。
组传发位于飞机的“中枢”,是保障飞机所有带电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部件。就整架飞机而言,它的“个头”虽不大,却由1000多个大小形状不一的零部件组成,最精密的部件甚至比头发丝还要细,这1000多个零件,任何零件出了故障,都会给飞行埋下隐患。
除了零件的性能有要求,零件与零件之间的组合工艺要求同样苛刻,必须做到“面密封”(两部件之间不依靠其它材质实现完全结合)。
采访过程中,电器车间主任程红敏说:“组传发的修理,没有‘水磨’的功夫,是没办法出活儿的。这个工作太考验心性了!”而吴明权就是这么一个能静得下心的大国匠人。
1996年,他所在的车间接收了第一件组传发,领导考虑到吴明权技术过硬又肯钻研,便将试修任务交给了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有技术资料、没有实践经验、一切从零开始。吴明权认为,会修得先从会拆开始。于是,他一边拆分,一边拍好照片备份,一边和技术人员分析记录、讨论工艺流程,就这样拆一步、拍一张,一件组传发拆下来,他们拍了1000多张照片……不知经过了多少轮的拆装、试验、对比、再试验,两年光阴一晃而过,第一台组传发终于修好并交付。
第一次成功经历为吴明权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不再满足于按标准把产品修完,“每个零件都有修理标准,但我一般都会做到最高标准。”言语中,能看到“老工匠”的自信。
除了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待徒弟,他也一样。电源实验室里的林乐文,谈起师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完美、细致。
对于徒弟的评价,老吴有自己的理解:“我们干的是最精细的活,容不得半点马虎。组传发的合格率只有100%,99.9%都是不合格!”
>>>相关阅读
从军17年,郭峰把青春刻进了晋南这片丘陵——他的阵地是这条3.75公里的山道,他的职责是为全军培训装甲兵战斗骨干,他的梦想是锻造我军新型装甲兵方阵——3.75公里的“长征”,这条训练道被坦克履带碾下去半米深,他的梦一天天成真。
郭峰,面色黝黑、白发丛生,其实只有36岁。他的“长征”,是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官兵的缩影——
3.75公里,是他的“砺剑路”。在这说短很短、说长很长的训练道上,他驾驶坦克超过500个小时,随车保障超过3000个小时,也许是全军与坦克最“缠绵”的士兵。5000多个日夜,他拿下了国家和军队联合颁发的装甲车辆驾驶员和装配工两个最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集驾驶、射击、通信、修理专业于一身的“装甲兵王”。
3.75公里,是他的“兵工厂”。在这学会看似容易、学精难如登天的专业领域,他把3代主战坦克装了拆、拆了装,摸透了170多辆坦克的“脾气秉性”。某新型坦克出现故障无人敢修,他艺高胆大,拆开2万多个零件摆了半个操场,重新装起后雄风如初。许多部队视如法宝的《坦克常见故障诊疗手册》出自他手,同行都称他是“坦克神医”。
3.75公里,是他的“讲武堂”。在这说小很小、说大很大的训练场上,他和战友们为陆军装甲集群、海军陆战队战车、空降兵铁甲,培养输送了数千名装甲兵战斗骨干,其中158人成为特级、一级坦克驾驶员。他“全能教头”的威名传遍全军装甲部队,今年纪念抗战胜利首都阅兵的装甲方阵中,不少坦克驭手是他的“弟子”。
3.75公里,是他的“烽火台”。在这战车轰鸣不息、战争拷问不止的演兵场上,他的目光超越了周围的山梁。他和战友们致力创新教学法,教技术更教战术,练打靶更练打仗,在全军率先构建以信息为主导的实战化培训体系。从这里毕业的学兵,可不经适应性训练直接遂行战斗任务。
3.75公里“长征”,郭峰走出了精彩军旅人生,闪亮的荣誉铺展在这辉煌而寂寞的长路上: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全军百名好班长、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一等功臣……履带亲吻大地的声音日夜相伴,这弯弯山道镌刻着他的坚守与眷恋。
士兵不怕“长征”难
一粒石子,铺在路上,承载时代车轮隆隆前行;一滴水珠,汇入洪流,领略逐梦的壮阔航程;一缕阳光,照耀大地,呼唤理想与担当,奔向前途和希望——走在3.75公里“长征”路上的郭峰,让人想起这粒石子、这滴水珠、这缕阳光,让人思索这平凡之中,蕴藏着多少使命、成就与自豪。
“英雄雨打风吹去,太平岁月最蹉跎。”一支军队浴血火而不败,却可能被和平销骨蚀魂。郭峰,一个士兵,用他17年的军旅告诉我们:既然来当兵,家国天下便在肩头;既然戎装在身,就不能醉享太平——爱军精武,需要这样“敢于有梦”的士兵;军事斗争准备,呼唤这样“勇于追梦”的士兵;践行强军目标,离不开这样“勤于圆梦”的士兵。
这是一个英雄的士兵,这是一支军队的“长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