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书堂:湖北省通城县首批中共党员之一
刘书堂(1908—1929),字新国,号家有,化名朝举,1908年10月17日出生于湖北省通城县中塅老新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7岁入塾,学习勤奋,不仅能背诵四书五经、《左传》、《幼学琼林》等古书,还能写一手好诗和毛笔字。1923年春,他考入通城县立高等小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活动。由于家境贫困,他靠卖文、卖字和代课赚钱,勉强维持生活和学习,直到高小毕业。
1925年7月,共产党员赵世当从省第一师范回九岭家乡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发动了进步青年学生、农民、手工业者30多人,成立了青年读书团,刘书堂担任组长。读书团以刘书堂讲授古文为掩护,学习《共产主义问答》、《十月革命》、《农民运动》、《中国青年》等小册子。刘书堂对这些书报爱不释手,先后写了50多篇学习笔记。在学习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国于危亡,拯民于水火,是吾等热血男儿之重任。吾等要紧携劳苦民众之手,冲破腐败黑暗之天,开辟光明灿烂之途。”同年12月,刘书堂、黄云岸等三人由赵世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刘书堂根据党小组的决定,以教书为掩护,联络进步青年,开展党的活动。农历正月十六,刘书堂在中塅老屋刘少成家设立私塾馆,招收穷人的孩子上学。他白天教书,晚上邀集刘福康等十多名青年到塾馆识字,学习革命理论,探讨穷人出路。私塾馆成了青年人的夜校,吸引了周围十余里的杨文甫、黄少海、刘元香、刘德成、杨幼雄等穷苦青年参加学习。他们后来绝大多数参加了青年读书团,成为共产党员、革命的骨干力量。
1929年上半年,中塅苏维埃区域生机勃勃,敌人深为恐惧,加强对这一带的封锁和来往信件的搜查,寻找机会和线索进行“围剿”。不久,通城第二(中塅)支部平江籍党员欧阳义雨被敌捕获叛变,供出刘书堂、黄云岸的暴动计划和党、团组织的全部情况。四五月间,通城县警备队又连续在县邮局和中塅苏维埃的秘密交通站——刘万顺烟店,搜查出从中共江苏省委、工农联合会、青年团寄给刘朝举的27种文件、宣传品,查明刘朝举即刘书堂。通城县长大惊失色,立即与平江县政府密谋,于5月下旬调集“保卫团”等大批反动武装联合“进剿”。中塅苏维埃政府和暴动指挥机关及党、团组织全部被破坏,共产党员被捕十多人,七人遭惨杀。刘书堂、黄云岸等人虽然脱险,但面对敌人的暴行、同志们的鲜血,心情十分沉痛,愤怒不已。尽管敌人严密封锁,孔广达带便衣队白天黑夜来往侦查,他们仍在湘鄂边界地区坚持活动,秘密联络未暴露的共产党员,重振旗鼓,为死难的烈士报仇。
7月6日晚,刘书堂回家探听情况。次日晚,去看望未婚妻团妹,嘱咐她:现在环境恶劣,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坚强,要看到光明,同敌人斗到底。这晚,他婉言拒绝了团妹的苦留,毅然离开团妹去与黄云岸、龚濂溪等人碰头。
7月8日凌晨4点,刘书堂开会回到家,刚刚睡下,就被敌人抓住。“哈哈!刘书堂你有天大的本事也跑不了啦。”尖嘴猴腮的孔广达狂喜大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工夫。你的同党刘蒲贵为我们立了一功。”在后面探头探脑的刘蒲贵受宠若惊,点头哈腰。刘书堂这才明白,是身边出了奸细而落入敌人魔掌的。他愤恨的目光像两柄利剑射向刘蒲贵,厌恶地骂道:“呸!无耻叛徒,败类!”团丁把刘书堂捆起来后,又在他家里里外外洗劫一阵。刘书堂告别父母兄弟,昂首高唱《国际歌》: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南区“保卫团”头目杨仕斌得知孔广达抓到刘书堂,生怕夜长梦多,拿30块大洋收买孔广达和县“保卫团”区队长张宏光,让他们就地处决刘书堂。7月8日,刽子手将刘书堂杀害于隽水堤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