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赣水那边红一角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81网 时间:2025-07-13 22:36
导读:旭日为赣西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阳光。在万载县仙源乡政府不远处,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旧址、湘鄂赣省军区旧址等红色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他们心怀敬意

旭日为赣西大地披上一层金色的阳光。在万载县仙源乡政府不远处,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旧址、湘鄂赣省军区旧址等红色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他们心怀敬意,在这里感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历史、缅怀先烈。

随着人群,我来到矗立在湘鄂赣革命历史展馆左侧的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的雕塑像前,雕塑下一行醒目文字映入眼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五军转战湘鄂赣边区,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位于位处三个省会(武汉、长沙、南昌)、三条大江(长江、湘江、赣江)、三条铁路(粤汉、湘赣、南浔)之间,是党在土地革命前期创建的全国六大苏维埃区域之一,是连接中央、湘赣、湘鄂西、鄂豫皖、闽浙赣等苏区的中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我徜徉在红色史料的“海洋”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边界地区人民先后举行了鄂南秋收暴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平江、浏阳农民扑城斗争,万载、修水、铜鼓、星子等地农民暴动,为湘鄂赣苏区的创建铺就了基石。

青史之中,有血泪斑斑,有苦难辉煌,更有铁骨铮铮。1928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为推进湘、鄂、赣三省割据区域的开辟和联结两湖暴动,成立了中共湘鄂赣特委,任命郭亮为书记。3月27日,特委机关在岳阳遭敌破坏,郭亮被捕牺牲。随后,中共湖南省委派滕代远赴平江恢复特委,继续领导开展革命斗争。

翻看着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陈列的史料,湘鄂赣党组织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仿佛在我眼前浮现。红五军主力上井冈山后,黄公略率红五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坚持斗争。1929年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四军第五纵队大部返回湘鄂赣边,与黄公略部合编重新组建红五军,成立了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时光回溯到1931年7月,中共湘鄂赣省委成立,李宗白任书记。紧接着,湘鄂赣省红军总指挥部、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从此,共产党的旗帜高高飘扬,湘鄂赣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分田分地,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此时,连日的燠热好像突然散入山林,微风阵阵,一片清凉。我慢慢地走,慢慢地瞻仰,慢慢地思考,1932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缘何由修水县上衫迁来小源(今仙源)?站在黄毗尖山顶,眺望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山路曲折的仙源,答案在脑海中清晰起来。仙源的地形极有利于红军利用山地灵活作战。红五军的几次万载之行,点燃了颠扑不灭的革命斗争燎原之火。1929年8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1军团来到万载开展革命活动,全县出现了“风展红旗如画”的革命局面。

在今天的仙源乡政府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处红色旧址。这些红色地标,让仙源有了说不完的英雄故事,有了鲜红的底色。

离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不远,有一座小源韩家祠堂。当年,这里是湘鄂赣省第二次党代会、湘鄂赣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在旧址墙壁上,我的目光停留在一行醒目文字上,湘鄂赣省委驻扎仙源期间,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根据地党员人数由1930年的1万多名增长至1932年的5万多名,壮大了革命骨干力量。

踏着久远的时光,行走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我不禁吟诵起了毛泽东《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词中的“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其中“赣水那边红一角”就是对湘鄂赣苏区蓬勃发展的高度赞誉。

是的,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在驻扎仙源长达1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迎来了“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革命新高潮,红色区域发展到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有20余县。有一段时期,还曾延伸到湖南的醴陵、株洲、湖北的嘉鱼、武昌和江西的上高、安义、九江等部分地区,人口近千万。全省主力红军由1932年7月的1.5万人,发展到1933年春的2万余人。

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毛泽东生动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把人民大众比作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翻开湘鄂赣苏区发展史,我更深深感觉到了这一点。当年,湘鄂赣各级苏维埃政府借鉴苏联“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经验,广泛组织开展“共产党礼拜六运动”,省苏维埃政府制定了《进行整理和分配土地实际办法的指示》,颁布了《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农村劳动暂行法令》,发布严禁预征税收的通令。更使人民群众感到高兴的是,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在苏区还开办了列宁小学146所,儿童入学率达到90%。这深厚的人民情怀,照见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在湘鄂赣省军区旧址,“锣鼓震天响,标语贴满墙,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郎,昨天拿锄头,今日上战场”的歌谣回响在我耳边。这歌声,仿佛将我带到了当年苏区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革命热情,踊跃参军的动人场面。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的青壮年就达38万人。

株木桥,是仙源的西大门,是个有百多户人家的小镇。当年的株木桥战斗就发生这里。老红军吴咏湘少将在《仙源保卫战》一文中回忆,当红军北去开辟新苏区的时候,国民党调集第十六师、第七十七师、第六十二师,分别从西、南、北三个方向乘隙逼近仙源。为保卫仙源,消灭进犯之敌,各路红军奉命立即回师仙源。激烈的枪炮声揭开了1933年4月9日仙源的黎明,杀喊声和冲锋号声一起在空气中呼啸……株木桥之战,红军毙伤敌人600余人,缴步枪1700余支,重机枪13挺,其它军用品不计其数。

湘鄂赣苏区位于三省省会之间,像一把尖刀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胸膛之上,给三省敌人以极大的威胁。因此,蒋介石每次在部署“围剿”中央苏区的同时,都以重兵对湘鄂赣苏区进行“围剿”。

在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湘鄂赣苏区军民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牵制了国民党军数十万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及其他邻近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在中国革命军事斗争史上留下了厚重一笔。

先烈之血浇成了革命之花!土地革命时期,湘鄂赣苏区为革命牺牲者超过110万人,登记在册的烈士就达10万人以上,这当中就包括中共湘鄂赣省委历任五位书记中的李宗白、林瑞笙、陈寿昌、涂正坤的四位烈士。今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情怀:那些“志士不辞牺牲”的革命先驱,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湘鄂赣这片渗透烈士鲜血、埋藏英魂的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苦难与辉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图片由作者提供。宋海峰,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