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东风17黑科技越来越多 “绝世秘方”领跑世界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西陆网 时间:2025-07-11 22:11
导读:今年国庆阅兵,导弹方队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无疑是全场的亮点。首度公开亮相的东风17常规导弹,凭借威武的雄姿和先进的性能惊艳全场。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身上重要隔热材料出自

今年国庆阅兵,导弹方队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无疑是全场的亮点。首度公开亮相的东风17常规导弹,凭借威武的雄姿和先进的性能惊艳全场。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身上重要隔热材料出自国防科大人之手!

东风17究竟有多牛?牛,非常牛,超级牛!不接受任何反驳!

东风17大部分飞行距离都是现有武器拦截不了的高度,这基本上可以认为除了最后俯冲阶段外,基本无法防御!

它还具备滑翔机动能力,因此敌人很难提前预测弹道,拦截的成功率极低!

弹头设计大大改进,还长出了四个翅膀和尾翼。弹头飞行轨迹灵活多变,突防能力大大增强!

那么,国防科大在该型装备中担当了怎样的重任?

一起往下看!

东风17常规导弹,因其能高速在大气层边缘跳跃式滑翔,飞行轨迹不可测,完全无法拦截,专克导弹防御系统,被中国军迷爱称“水漂弹”。

今年国庆阅兵,导弹方队组成的战略打击模块无疑是全场的亮点。首度公开亮相的东风17常规导弹,凭借威武的雄姿和先进的性能惊艳全场。鲜为人知的是,它的身上重要隔热材料出自国防科大人之手!

东风17究竟有多牛?牛,非常牛,超级牛!不接受任何反驳!

东风17大部分飞行距离都是现有武器拦截不了的高度,这基本上可以认为除了最后俯冲阶段外,基本无法防御!

它还具备滑翔机动能力,因此敌人很难提前预测弹道,拦截的成功率极低!

弹头设计大大改进,还长出了四个翅膀和尾翼。弹头飞行轨迹灵活多变,突防能力大大增强!

那么,国防科大在该型装备中担当了怎样的重任?

一起往下看!

东风17常规导弹,因其能高速在大气层边缘跳跃式滑翔,飞行轨迹不可测,完全无法拦截,专克导弹防御系统,被中国军迷爱称“水漂弹”。

在空天科学学院材料学科的展厅里,摆着穿在东风17上的“小背心”——应用于舱体的隔热材料,轻如泡沫,薄薄一层,毫不起眼,但哪怕在材料底层燃起1000℃的的火焰,人将毫无防护的手放在材料上层,也不会有任何不适。

这是国际领先、全国数一数二的隔热材料工艺,东风17的高速会使其表面温度上千,而内部的铝合金材质只有170度的耐温能力,全舱段必须采取这种轻薄的隔热材料,才能够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尽可能减轻弹体重量和注入更多燃料,等于是给东风17穿了一件背心,却起到了大棉袄的隔热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还兼具透波性能,既不影响东风17的“眼睛”看见外面,又不会烧坏“眼睛”。

这种材料的研制之路最早要追溯到15年前,学院老师在一篇前沿文献上了解到气凝胶材料的隔热前景。气凝胶不是新玩意,但是由于其存在脆性的力学问题和不防红外辐射,其在隔热上的应用迟迟难以解决。

别人干不了的事,我们能不能试一试?几个老师另辟蹊径,不把两个难题当做两项技术攻克,而看做一整体,以突破性的工艺一举将两个障碍荡平,在实验室里试验出来全新的纳米多孔气凝胶隔热材料。测试性能一出来,其技术指标好得让别家的内行看了都吃惊,比人工生造出来的数据都完美。

在对付高温方面,空天科学学院材料学科团队一向有“秘诀”,其研发的高温电磁吸收剂,一举消除了红旗22中远程地空导弹在高温情况下的自身电磁干扰,使得导弹在高速中精度瓶颈问题迎刃而解。不止如此,本次亮相的运9心理战机上装载的一块浅蓝色罩子,也同样出自该院之手。

学院的科研工作者不仅会“织毛衣”,还会“造隐身衣”。如今在许多装备上广泛应用的伪装网,大多都出自他们之手,和防晒衣一样薄,一平米只有几百克的重量,却有十几层涂层,能防光学探测、防红外探测、防雷达探测……这“绝世秘方”的技术对标国际领先水准。直到如今,他们研发的伪装网的性能依然是全国最佳。

大胆创新,勇于超越,空天科学学院材料学科团队的科研工作者为锻造大国重器一往无前,在一次次甩掉“卡脖子”的手中不断开创新天地。

不过今天我要说的呢,还不光是这篇微信里说的纳米气凝胶隔热材料的事儿。

在这篇国防科大发表的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全舱段必须采取这种轻薄的隔热材料,才能够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尽可能减轻弹体重量和注入更多燃料。”

这句话表明什么呢?

之前大家就看到航天科技集团相关的论文中提到了东-17导弹滑翔的参数,射程约1700公里。

起滑高度60公里,起滑速度10马赫,在无动力滑翔到1400公里的时候,速度将会降低到4马赫,由于这已经脱离了滑翔体飞行的最佳速度区间,升阻比将会急剧降低从而导致飞行器开始快速下坠。射程是到不了1700公里的要求的。

因此大家多猜测东风-17的滑翔体内应该有一个小型火箭,可能是固体火箭或者液体火箭,在滑翔速度降低的时候再用火箭发动机把速度提起来,继续维持高超声速滑翔状态。相比之下,很多类似的导弹末段飞行速度就很低了,比如美国“潘兴2”导弹就是以2倍音速完成最后的下坠攻击的,而俄罗斯的一些高超声速导弹末段速度也较低。这样的速度就比较容易被末段反导系统拦截了,比如“爱国者3”。

现在看看当初中科院风东里吹的模型后面两个洞洞……真是“别有洞天”了啊

当然了,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会不会这里说的燃料是微型姿态控制火箭的燃料呢?

我们知道美国的HTV-2(就是2011年开始两次试验都炸了的那个)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就是用4个冷气直接力控制系统(RCS)和两片气动翼面联合进行的。

只不过HTV-2爆炸了,有一些国内的论文就将其爆炸原因归咎于控制率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局部温度过热,烧穿了弹体前缘的碳碳复合材料(碳纤维布)。

HTV-2的控制系统,有4个姿态控制喷口(弹体内有储存的液氮,喷射出来产生动力用于控制),腹部有两片襟翼

相比之下,东风-17的控制用的是空气舵,当然你说有没有RCS,我也不敢打包票,只能说似乎不太有必要。

东风-17装有4片很厚的全动翼面,根据国内的其他相关论文,也是使用耐高温合金等新型材料,能在20倍声速环境下正常工作。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翼面前面有一个“台阶”一样的结构,这就是所谓的“高超声速联排翼舵”,这个设计能让舵面在“台阶”产生的激波里面,从而可以降低温度,也是东风-17导弹的独有设计,同样,这个设计能够使用,也和中国完善丰富的高超声速试验条件分不开,高超声速复现风洞在我国掌握“基于激波装配法的设计方法”方面功不可没。

东-17的舵面是安装在一个“台阶”上面,根据此前“光华奖”文件中的说法,这就是“高超声速联排翼舵”

虽然和示意图不一样,但是原理上是一样的,也就是将翼面置于前方翼面产生的激波内部,从而避免增加阻力和导致温度升高

我们前面提到过所谓“激波装配法”也是目前只有中国掌握的设计方法你,这套方法意味着已经掌握了高超声速下激波形状的精确模拟方法,也是各种形状特殊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上必备的新技术,如果不掌握这种方法,就只能靠耗资巨大的试错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东风-17弹体内有火箭发动机,由于考虑到该发动机应该是主要用于滑翔阶段的能量管理,因此需要变推力,并能够重复启动,那么用液体燃料显然是最合适的。

而要在东风-17这样的战术导弹上使用,液体燃料显然应该是可储式的,也就是常温液体燃料(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也可能是一些新型常温液体燃料和氧化剂组合)。

能够在对价格要求如此严格,生产批量如此巨大的东风-17上运用可储式常温液体燃料,表明中国在这方面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更大型的井射弹道导弹上运用相关技术,那简直是手到擒来……对不对?

(责编:白民伟)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