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蛇岛勇士后有俄中将复生,乌战报能信?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报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说各自的战报肯定是偏向自己一方,但如果我们对比双方战报,再结合具体战场形势来判断的话,还是能得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单方面只看某一方的战报,那么很多时候就无法跟战场实情对得上了。
比如俄军在开战初期即宣布已瘫痪乌空军的基础设施,并完全压制乌军的防空力量。实际上乌军的战机直到最近也还在活动,俄军最初对乌空军及防空力量的压制和打击效果有限,这也导致了后续(尤其是3月5日)俄航空兵战机的损失。
所以战报不能单独看,要双方比对着看,而且不光要看战报内容,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比如乌军对赫尔松机场的袭击,它对战果的描述有一个数字,俄军的反应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我们可以直接从卫星图像及现场画面中得出信息:这个机场确实被袭击了,而且俄军有直升机损伤,另外大批补给车辆也损失了。
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战报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说各自的战报肯定是偏向自己一方,但如果我们对比双方战报,再结合具体战场形势来判断的话,还是能得到不少有价值的信息。
如果单方面只看某一方的战报,那么很多时候就无法跟战场实情对得上了。
比如俄军在开战初期即宣布已瘫痪乌空军的基础设施,并完全压制乌军的防空力量。实际上乌军的战机直到最近也还在活动,俄军最初对乌空军及防空力量的压制和打击效果有限,这也导致了后续(尤其是3月5日)俄航空兵战机的损失。
所以战报不能单独看,要双方比对着看,而且不光要看战报内容,还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比如乌军对赫尔松机场的袭击,它对战果的描述有一个数字,俄军的反应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我们可以直接从卫星图像及现场画面中得出信息:这个机场确实被袭击了,而且俄军有直升机损伤,另外大批补给车辆也损失了。
所以说,具体战况如何,不光要看说得怎么样,还要跟实际情况对得上。这也是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一直所强调的,对于双方的宣称战果,只能先是个参考,有实际情况确认的话才能取信。
一般来说,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控制了战场的一方,战果宣称在理论上会更确实些。如果己方都是败退状态,连战场都未能控制,己方的损失尚且掌握不清楚,又如何能够确认对方的损失情况呢?
现在俄乌战争的情况是,俄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控制了大部分的战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分析俄军战报能够得到更多有价值信息,仅此而已。
而反过来看乌克兰的战报,其实宣传意义会更大些。
在战事情况不利的背景下,适当夸大宣传这点没有任何问题,只要能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就行。但是,不能把宣传的东西当成真的,更不能在宣传上跨度过大,搞得不好收场。
在战争初期,乌克兰在宣传上有些过度了,这就导致后期出现了不少难以弥补的漏洞。
比如乌克兰官方在开战初期,即宣布蛇岛守军全部阵亡,还弄了个什么“蛇岛十三勇士”的说法。
其实这种宣传并不明智,因为乌克兰自己明明知道蛇岛守军不止13人,而且那种弹丸之地也根本守不住,后期很可能会被打脸。这种能够被对方轻易戳破的宣传,它的反噬效果会更强。
结果当西方发动宣传机器,漫天宣传“蛇岛十三勇士”的时候,俄军直接拉出了一大批俘虏出来,这叫怎么个事儿?
还有开战初期对安东诺夫机场的反击战,乌军多次宣称击退了俄军,西方宣传机器发动起来后,左一个歼灭消息,右一个歼灭消息,最终搞出了个20多次全歼VDV的段子出来。
实际上,这部分俄军突击部队当时的伤亡并不大,直到现在还固守在当地,这种事实性的东西很难通过宣传去改变。
同时,乌克兰方面对俄军战损的宣传也有些过头。
早在3月8日的时候,乌克兰战报即称俄军损失12000人。其实按照本意,这个数字应当指的是毙伤俘的战果,即作战中的战斗减员数。
但是在宣传的时候,乌克兰自己,包括其总统泽连斯基都一再说这是击毙数字,那这个窟窿就不好补了。
因为一般来说,阵亡与负伤的比例是1比3左右,俄军自认的阵亡负伤比大体也是如此。
那么如果击毙俄军12000人,就意味着俄军还有36000人的伤员,这简单相加俄军就有48000人的伤亡,再加上被俘的,可能奔小5万人去了。
问题是俄军在乌克兰战区投入的力量至多是20万人,有的还没有实际参战,那么在3月8号就宣称俄军损失如此之重,后面战果再这么加下去,万一出现了战果数比俄军投入兵力还多的情况,那怎么收场?
所以我们就会看到之后连续几天乌军的战果都是12000+,直到3月28日乌军战果数也才缓慢增加到17000人的情况。
我们换一种叙述方式就能理解这个战果数的拧巴了:
以3月8日为转折点,乌军在开战初期的日均战果数为1000人;在开战后期至今的日均战果数不到240人,这可是断崖式的下跌。
可不这么整也不行啊,前期的数字报得太大了,而且在概念上还说成了击毙,后期不这么调整,那就收不住了。
所以有些网友以乌军的战报数来推断俄军的损失,那是不靠谱的,因为这些数字连乌军自己都觉得离谱,现在只是每天加个几百人上去,完成例行公事即可。
而且还是前面说的那句话,乌军现在没有掌握大多数的战场,那么它对俄军的真实损失是很难有准确评估的。因此对乌军战报的判断,基本判定是宣传意义更大,而且在宣传上还出了偏差,搞得后期还不太好圆了。
有网友肯定说了,乌军战报不可靠,那俄军战报就可靠了?
我们在文章最开始就说了,俄军战报也未必可靠,也得跟实际战况去对比。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俄军依然占据着乌克兰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在马里乌波尔和顿巴斯核心区,它仍在缓慢推进,这句话换个意思就是俄军掌握着大部分的战场,可以打扫战场,这也意味着它可以实际清点乌军的战损。
这种力度的打击,越来越成为单向的了
在俄军地面部队没有抵达的区域,它实施的是远程攻击,我们现在能看到很多类似视频可证实。而这种攻击的毁灭度度是很大的,即便是乌军视角所承认的损失数,也比较惨重。
所以很多东西不是非黑即白,而要对比着看,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去看。有些很可能就是纯宣传的东西,最好先放放再看。
比如乌克兰宣称的击毙俄军多名将领这个事儿,无论是在各种平台上讨论度都很高。
从理论上讲,俄军将领有没有阵亡的可能?这个当然有了,古往今来不论战争大小,将领都有可能阵亡,甚至有的阵亡原因还很奇葩。
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信息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到底是不是真的?
至少在乌克兰单方面宣传的时候,这个真实度得先放一放。因为乌军实际上连自己的战损都搞不清楚,它又如何对俄军战损能有精准判断,并对俄军高级将领的战损有如此清晰的认定呢?
把这两位给搞混了
比如说在乌克兰宣称打死俄军第8集团军司令莫尔德维乔夫将军的时候,其实就出现了配错图片的尴尬情况,把阿夫杰耶夫将军给当成莫尔德维乔夫了。
如果说既然连俄军这位将军具体长得什么样子都不清楚,那又何以判断其在作战中被打死呢?
在乌克兰军队的战报这边,三天两头就会有俄军将军被打死,在国内互联网上俄军将领死的比乌方战报还要多。
我们之前讲过这种情况,比如乌军发起了有限反攻,国内网络上就会出现俄军重兵集团被重创的消息。
如果说乌军战报本身就是放大器的话,国内这些所谓的战报那就是放大器中的放大器,具体为何如此,那就不得而知了。
在前面我们说过,俄方的战报要去结合实际战况来看;同样地,乌军宣称打死俄军将领的事儿,因为毕竟涉及到了具体的人,所以最好是得到俄方的确认或否认那才能算准。
在此之前,不能说绝对没有发生,但至少也应该是存疑状态。
比如前面那个被“阵亡”的第8集团军司令莫尔德维乔夫,最近就出现在了马里乌波尔战场,并与来到前线的小卡德罗夫相拥交谈,还一起商讨作战行动。
俄军中将就这么复活了?很多被之前信息误导的网友都不敢相信。
可既然“全体阵亡”的蛇岛勇士们能“死而复生”,俄军“被阵亡”的将领又为何不能“死而复生”呢?
而且“死而复生”的大概率不止这个第8集团军的中将司令,后续可能还会看到类似的情况出现。
有网友可能会表示疑惑:如果俄军将领没有阵亡,那么为何不早点出来辟谣呢?
多少年没有大规模常规战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是些明星八卦,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人自然会在第一时间辟谣。
但是军队作战与此不同,对一名实职将领来说,他所考虑的不是什么第一时间辟谣,而是如何指挥好战斗。
的确,发个视频和照片就可以辟谣,但这何尝又不是在向对方传递信息呢?
除非说到了战事大局已定,都要在战区部署总攻的时候,再加上点其他因素,这倒有露脸的可能。如果说一名军事指挥官经常在媒体上出镜,除非他是发言人,否则很可能会外泄信息。
假如说,第一时间辟谣的机制存在,而乌军又不确认某支俄军部队有没有参战。那么就可以说,俄军某师师长被打死。
如果第一时间辟谣,非要放出图像证明某师师长仍在前线战斗,那么乌军即可确认这个部队确实在战场,人家反而能拿到有价值的信息。
所以对于专业军队来说,嘴皮子说得溜,不如拳头硬有用,毕竟战场上到底打不打得赢,靠的是拳头,不是嘴。
至于将领们到底有没有阵亡,如果是真的,那绝对瞒不住;如果是假的,那总是要有“复活”时刻的。
乌军现在的宣传有点像当年的国军,也是动不动就大捷,或是击毙若干将领,己方则是胜利转进的套路,结果在战场上却吃不到便宜。
(责编:彭其)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