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老农赶集,指着毛主席画像:他曾是我的兵
1951年,湖南省洞口县举行了一场大集,在这一年中,剿匪战争基本结束,全省恢复了生产,当地百姓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样的热闹场景,集市上人潮涌动,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场大集上,一个名叫彭友胜的老农正在散步,望着人山人海的大集,四处飘展的红旗,彭友胜目不暇接,新中国的一切,都让他感觉耳目一新。
彭友胜在集市上四处转着瞧着,没一会儿居然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当地乡政府门口。
原本彭友胜并未留意,结果一抬眼,顿时愣在了原地。之所以愣住,是因为他看见了一个熟人,那便是乡政府的大院里,挂着的一张毛主席的巨幅照片。
看到照片中的毛主席,彭友胜呆住了,这不正是当年那个“石三伢子”嘛!
过了许久,彭友胜才猛然反应过来,喊道:“三伢子,三伢子,三伢子就是毛主席!”
彭友胜的这一番吵闹引起了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注意,连忙出门询问他有什么事?此时的彭友胜已经语无伦次,他指着毛主席的画像,激动的说:“三伢子,他是我带的兵,他是我带的兵!”
彭友胜与毛泽东:阔别二十年的友谊彭友胜的一番话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众所周知,毛主席从来没碰过枪。
1951年,湖南省洞口县举行了一场大集,在这一年中,剿匪战争基本结束,全省恢复了生产,当地百姓已经很久没有遇见这样的热闹场景,集市上人潮涌动,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场大集上,一个名叫彭友胜的老农正在散步,望着人山人海的大集,四处飘展的红旗,彭友胜目不暇接,新中国的一切,都让他感觉耳目一新。
彭友胜在集市上四处转着瞧着,没一会儿居然阴差阳错地走到了当地乡政府门口。
原本彭友胜并未留意,结果一抬眼,顿时愣在了原地。之所以愣住,是因为他看见了一个熟人,那便是乡政府的大院里,挂着的一张毛主席的巨幅照片。
看到照片中的毛主席,彭友胜呆住了,这不正是当年那个“石三伢子”嘛!
过了许久,彭友胜才猛然反应过来,喊道:“三伢子,三伢子,三伢子就是毛主席!”
彭友胜的这一番吵闹引起了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注意,连忙出门询问他有什么事?此时的彭友胜已经语无伦次,他指着毛主席的画像,激动的说:“三伢子,他是我带的兵,他是我带的兵!”
彭友胜与毛泽东:阔别二十年的友谊彭友胜的一番话在当时着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众所周知,毛主席从来没碰过枪。
主席一生征战数十年,有据可查的“摸枪”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瑞金大柏地战斗时,由于当时情况危急,主席亲自操起武器带头冲锋;第二次则是在新中国建国十几年以后,1964年,主席前往解放军靶场上观看战士们射击表演,看到战士们个个如狼似虎,主席分外高兴,兴致上来以后,他拿起一把枪做了瞄准的动作,但并未开枪……
而这也是主席唯一一次流传下来的拿枪照片。
几乎从不碰枪的毛主席怎么可能当过兵呢?这个名叫彭友胜的老人所说的话,究竟是真是假?
彭友胜出生于1884年,也就是光绪十年,截止此时,他已经67岁。
彭友胜原本只是当洞口县本地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
一八九九年湖南省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为了活命,彭友胜只得加入了当时湖南的“新军”,隶属于49标二营。
彭友胜虽然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但是他却聪明伶俐,任何战术技巧,武器操作,都能够迅速掌握,这也使得他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没用上几年便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头兵变成了新军“副目”,相当于副班长。
“副目”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是彭友胜对此已经相当满足,毕竟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他,能够捞个一官半职,已经完全能够知足了。
彭友胜当兵的最初几年,基本上没经历过什么大仗,最多也只是剿匪。
然而到了1911年,随着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革命的火苗在全国各地燃了起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面对敌军的强势镇压,孙中山先生电谕全国,号召革命。彭友胜所在的新军部队也响应了号召,大军开赴长沙,准备攻城。
当时的毛泽东只有18岁,得知湖南也要闹革命的消息,激动不已,他特地跑到了长沙,找到了新军征兵部门,想要报名参军。
然而,当来到征兵部门时,毛泽东却吃了一个闭门羹:原来在当时想要加入新军,必须要给自己找一个担保人,有了担保之后,才能以新兵的身份进入部队。
毛泽东的家乡湘潭到长沙有几十公里地,此行的他也是一个人前来,眼下四下望去,居然在这里找不到一个熟人为自己担保。
就这就这样,毛泽东一连在军营外面游荡了好几天。直到后来一个名叫朱其升的士兵看毛泽东实在是诚心当兵,才提出自己来当他的担保人。
就这样历经千辛万难,毛主席成功入了伍。
在进入部队以后,毛泽东成为了彭友胜手下的一员小兵。
毛主席早年的从军经历:参军半年,打仗一天对于毛泽东,彭友胜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当年的毛泽东只有18岁,年纪不大,但浑身散发着一股勃勃朝气,他身材高大、目光如炬,任何带过兵的人,一眼望去就知道,这就是一个好兵苗子。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有文化,当时的识字率并不高,但凡读过几年书,都能够找到相当不错的工作,有这么好的条件,几乎没有人会选择当一个大头兵。
而毛泽东非但选择了这条道路,还要“死皮赖脸”求着进部队,这一点让彭友胜颇为诧异,从这时起,彭友胜就发现,毛泽东与那些与寻常吃粮当兵的散兵游勇不同。
毛泽东进入部队以后,彭友胜对其颇为照顾,教他打枪,教他站队列,慢慢的,他发现这个年轻人动手能力极强,别人要教上好几遍的动作,他没一会就能够完全掌握。
在平日里,毛泽东坚守军中每一条规定,“新军”部队建立于清末,严格的来讲,这支部队谈不上什么精兵。
长年以来,拖欠军饷,训练疏松,都是常有的事,但毛泽东却没有丝毫懈怠,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站着笔直。
对于他而言,当兵仿佛不是为了“吃粮”,而是为了完成某种神圣的使命,这让彭友胜印象十分深刻。
在部队当中,毛泽东还擅长与战士们沟通,他会经常买来一些报纸给战友讲世界、中国以及湖南发生的大事。
毛泽东做演讲并不只是讲故事,而是会结合战士们的生活,告诉人们这些世界大事与他们个人生活有如何紧密地联系,他的话,生动形象,幽默深刻,每一次都能吸引大批听众。
毛主席在部队当兵的时间并不长,总共只当了半年时间,而真正作战的日子那就更短了,只有一天。
1911年10月22日,新军部队开始攻打长沙城。
当时的彭友胜作为部队里的干将,奉命带领四十九标二营的后队,攻打湘春门,再至新开门,最终占领长沙城内的荷花池军械局。
湘春门倒是简单,由于守备军早已投靠革命,彭友胜带人刚一到对方就已经大开城门,欢迎革命军入城。
然而到了军械局,彭友胜所部却遭到了敌人的反击。
当时的新军部队是没有多少子弹的,一个营只配有十小箱,如果子弹打完了还没结束战斗,那么仗就打不下去了。
但好在这时,革命党人组织的手枪队及时赶到,一番开火,军械局内的守军大为惊慌,索性开门投降,就这样,此次战斗的第2个目标也成功拿下。
任务成功完成以后,彭友胜原本打算去支援友军,结果却在小吴门,再度遭遇了阻拦。
对方虽然没有直接开火交战,但是拒不配合开门,双方僵持在了原地。
当时彭友胜的部队是有炮队的,但是没有实弹,只有几发演习用得空包弹,情急之下彭友胜曾经想要佯装炮击,逼迫对方投降。
但此时城门上的守军显然已经铁了心,无论城下的革命军怎样恐吓,都不理睬。
双方一直僵持到了下午,直到全长沙的战斗结束,小吴门才在革命军兵力优势下被攻克,至此长沙彻底完成了起义。
而毛泽东也就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没开几枪,就结束了自己唯一一天的战斗生涯。
长沙革命过程虽然并不残酷,但它的意义却十分重要。它是武昌起义之后第二个宣布独立的省城,当革命军夺城的消息传出以后,全国各地也打消了观望的念头,纷纷掀起了反抗清政府的浪潮。
短短数月以后,在1912年2月12日,持续时间长达300多年的清政府彻底灭亡。
清政府宣告灭亡以后,毛泽东在1912年的春天,找到了彭友胜,表示自己参军的目标(推翻满清)既已实现,想要退伍读书。
对于毛泽东的说法,彭友胜倒也理解,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对眼前这个年轻人有着极高的期望,继续留在军队里,很可能会糟蹋了这样一个人才,最终他也表示了同意。
谈及未来的打算时,当时的毛泽东回答,是想要报考一所制造肥皂的专业学校,将来学习制造肥皂。
彭友胜虽然本身谈不上多么富裕,但是,在临别之际,他还是把自己仅有的两块大洋送给毛泽东作盘缠,希望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望着老兵的这份期望,毛泽东紧紧地握着他的双手说:“彭副目,你真好,望多加保重,后会有期。”
老兵与主席:命运的奇妙交集毛泽东当然没有选择真的去学做肥皂,在进入肥皂学校没多久,他便退学,后来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
这段军旅生涯虽然短,但是对主席一生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在部队里毛泽东学习了一整套西式步兵操典,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受到老师的支持,他也开始组织同学搞起了军训。
当时第一师范的学生只有200余人,人手一只木枪,但是就是凭借着这200支木枪,毛泽东还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军事行动——“猴子石缴枪”。
1917年,3000多名北洋溃兵威逼长沙,此时的长沙无一兵一卒,溃兵过境,势必要烧杀抢掠。
在这一关键时刻,毛泽东带领着200名学生军,利用鞭炮、锣鼓以及从警察局借来的手枪,伪造声势,成功唬住了3000败兵,并将其缴械……
这是毛泽东生涯的第一战,也是最具传奇的一战,而这一战,与老班长彭友胜的悉心教导是脱不开干系的,可以说,毛泽东军事生涯的领路人正是彭友胜。
与毛泽东分别以后,彭友胜依旧留在部队里,只不过,此时的新军经过改编,已经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而彭友胜也在多年打拼过后,当上了排长,调到了广州,彭友胜与毛泽东的再一次见面,要发生在十几年以后。
1926年,彭友胜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毛润之”的名字,此时的毛泽东担任国民政府宣传部代理部长,并在近期要在广州附近进行演讲。
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彭友胜万分激动,在毛泽东演讲的前一天,他专门去理了发,收拾一番,前去听讲。
演讲结束以后,两人再次见了面,毛泽东激动的握住彭友胜的手,邀请他到了自己的住处,聊了起来。
老友久别未见,想念非凡,此次彭友胜与毛泽东一口气聊了十几个小时,从双方经历谈到国家命运,无所不谈……
与十几年前相比,彭友胜发现此时的毛泽东已经成熟了许多,一番聊天下来,自己这个做班长的居然成为了学生,受益良多。
聊天过程当中,毛泽东还向他介绍了共产党的理念。对此彭友胜颇为感兴趣,但此时的他已经年龄很大,唯一的愿望就是老老实实的当兵养家,坐等退休。
对于老班长的决定,毛泽东也没有强求,在多次嘱咐保重以后,两人就此分别。
彭友胜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从排长晋升为副连长,直到1940年前后,才退伍回家,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
对于在此之后,毛泽东所经历的一切,由于信息的闭塞,彭友胜从未听说过,即便是知道了新中国出了个毛主席,他也无从确认,是不是当年的那个三伢子。
正因如此,直到1951年的时候,他才认出照片上的毛主席。
彭友胜后来还曾经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出人意料的是,在信件发出以后,短短几周,他便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
这封信全文共300余字,在文章里主席不但关心了彭友胜的生活,还提出可以按照彭友胜早年革命的历史功绩对其进行照顾。
对于主席的照顾,彭友胜后来还是没有接受。于他而言,毛主席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便是这段奇妙的经历。
从那以后,彭友胜和主席偶尔也有书信往来,彭友胜还拿出自家的特产茶叶寄给过主席,一直持续了多年。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