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之子寄信到中南海,晚年结局很凄惨
1960年,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将一封信放在毛主席案头,毛主席拆开信,脸色有些不好,待看到来信的署名是“陈掖贤”,便嘱咐身边的人员“不做追究”。
这个叫“陈掖贤”的人正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那么,这封信内容是什么?他以后的命运又如何了呢?
赵一曼之子不知其母是烈士
1955年,陈掖贤和他的父亲陈达邦走进了电影院,荧幕上放映的正是革命烈士赵一曼,陈掖贤怎么也想到,这位烈士正是自己失踪多年的母亲。
1929年,为了革命事业,李一超将出生还没满半年的儿子,交给了孩子的大伯陈岳云代为抚养,这个李一超原名李坤泰,她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一曼。
1936年8月,31岁的赵一曼受尽折磨后,被日寇残忍杀害,在牺牲前,她留给了7岁儿子一封信,而远在武汉的陈掖贤却对此一无所知。
自从被伯父收养后,伯父一家对他视若己出,可是陈掖贤自幼就十分敏感,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直到12岁那年,他的亲生父亲才与其相认。
湖北解放后,陈掖贤才从姑姑口中,得知自己的父母从事的是革命工作,陈掖贤以此为荣,但是他心里仍有一个结,就是母亲李坤泰的下落。
直到《赵一曼》这部电影播出一面后,组织上才告知了他就是赵一曼的儿子,电影中,赵一曼那封写给儿子宁儿的信,就是写给他的。
1960年,中南海的工作人员将一封信放在毛主席案头,毛主席拆开信,脸色有些不好,待看到来信的署名是“陈掖贤”,便嘱咐身边的人员“不做追究”。
这个叫“陈掖贤”的人正是烈士赵一曼的儿子,那么,这封信内容是什么?他以后的命运又如何了呢?
赵一曼之子不知其母是烈士
1955年,陈掖贤和他的父亲陈达邦走进了电影院,荧幕上放映的正是革命烈士赵一曼,陈掖贤怎么也想到,这位烈士正是自己失踪多年的母亲。
1929年,为了革命事业,李一超将出生还没满半年的儿子,交给了孩子的大伯陈岳云代为抚养,这个李一超原名李坤泰,她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一曼。
1936年8月,31岁的赵一曼受尽折磨后,被日寇残忍杀害,在牺牲前,她留给了7岁儿子一封信,而远在武汉的陈掖贤却对此一无所知。
自从被伯父收养后,伯父一家对他视若己出,可是陈掖贤自幼就十分敏感,时间一长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直到12岁那年,他的亲生父亲才与其相认。
湖北解放后,陈掖贤才从姑姑口中,得知自己的父母从事的是革命工作,陈掖贤以此为荣,但是他心里仍有一个结,就是母亲李坤泰的下落。
直到《赵一曼》这部电影播出一面后,组织上才告知了他就是赵一曼的儿子,电影中,赵一曼那封写给儿子宁儿的信,就是写给他的。
性格决定命运
陈掖贤的身份被确认后,得到了组织上的关照,他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周围的同学也十分照顾他,可性格孤僻的陈掖贤仍然喜欢独来独往。
大学毕业后,陈掖贤被分配到了北京工业学院做老师,在此期间组织上特批了一笔抚恤金,以表彰其母赵一曼烈士为革命做出的贡献,但陈掖贤当场就拒绝了,他认为母亲是国家民族而牺牲的,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陈掖贤虽然性格孤僻,但是他对工作却是认真负责,可是他的一些习惯却让同事们受不了,就是不注意个人卫生,满地垃圾,被子也不叠,同事都不愿意和他在一个宿舍住。
另外,就是陈掖贤自控能力很差,那时候一个月69元的工资,足够一家人生活的了,可是到了他手里,几天就花完了,往往还要预支下月的。
1957年,陈掖贤和张友莲结婚后,开始还没什么,可等两个女儿出生后,家里的经济就出现了状况,陈掖贤不愿把工资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又大手大脚,夫妻矛盾日益尖锐,最终两人离婚,孩子交给了亲戚抚养。
55岁自缢身亡
离婚后的陈掖贤,仍然没有改变,每到月底总要饿上几天,后来他的好友替他规划,将工资替他保存,并确定每周给他一部分钱供其消费,可是时间一长,陈掖贤就受不了了,最终两人不欢而散。
陈掖贤这人是随性而为,看到有宾馆零售西凤酒,可以用一周的饭钱换2两酒喝,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是陈掖贤在工作上都是任劳任怨。
1960年,父亲陈达邦去看望他,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看到陈掖贤不会管理财物,被饿得瘦骨嶙峋,父亲心疼儿子,就带他去政协礼堂的餐厅,吃了一顿丰盛的大餐,其中就有他最喜欢的红烧狮子头。
陈掖贤看到在国务院任职的父亲,有这种特殊待遇,再想到和自己一起饥一顿饱一顿的同事,再想到牺牲的母亲和全国挨饿的人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把下面的情况以一首《忆秦娥》的形式告诉了主席,在那种政治环境下,他肯定会受到波及,但是因为他是赵一曼的儿子,主席不让人追究。
因为这顿饭,陈掖贤感到内心纠结,觉得自己对不起母亲,羞于见人,几年后,父亲陈达邦也死在了动乱中,陈掖贤的性格变得更加偏激。
1982年,8月,被抑郁症折磨多年的陈掖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缢在家中,终年55岁。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