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毛主席与斯大林,谁的谋略更高一筹
中国革命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共产国际。但中国革命所遇到的一些重大挫折,也同样离不开共产国际。无论是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还是李立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莫不如此。
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斯大林自然是脱不开干系。在历次挫折中,毛泽东都是深受其害。先后取消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资格,在四次反围剿后又被撤掉红军总政委职务,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军领导岗位。最后,只保留一个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职位,还有职无权。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没有发言权。由于与共产国际的通讯联系中断,无法得到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才不得不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毛泽东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再次担负起指挥红军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红军一步步脱离险境,最终到达陕北,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如果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没有中断,共产国际还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遥控指挥,那后果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但不管是何种结果,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结局。
到了陕北之后,毛泽东成了事实上的中央领导人。他亲自率领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开辟根据地。后又正确地处理了西安事变,同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逐步建立起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然而,不久之后,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指导统一战线工作。带着“尚方宝剑”回国的王明,以“钦差大臣”自居,张口斯大林,闭口米夫(时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毛泽东的政治地位受到挑战,很多人转而围着王明转,王明成了凌驾于中央之上的领导人。
中国革命能取得成功,离不开共产国际。但中国革命所遇到的一些重大挫折,也同样离不开共产国际。无论是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还是李立三、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莫不如此。
作为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斯大林自然是脱不开干系。在历次挫折中,毛泽东都是深受其害。先后取消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资格,在四次反围剿后又被撤掉红军总政委职务,离开了自己亲手创建的红军领导岗位。最后,只保留一个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的职位,还有职无权。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没有发言权。由于与共产国际的通讯联系中断,无法得到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国共产党才不得不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才有了遵义会议的召开。
毛泽东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再次担负起指挥红军的重任。在他的领导下,红军一步步脱离险境,最终到达陕北,挽救了红军,也挽救了中国革命。
如果与共产国际的联系没有中断,共产国际还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遥控指挥,那后果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料。但不管是何种结果,肯定不会是现在这样的结局。
到了陕北之后,毛泽东成了事实上的中央领导人。他亲自率领部队东渡黄河,到山西开辟根据地。后又正确地处理了西安事变,同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逐步建立起民族抗日统一战线。
然而,不久之后,共产国际派王明回国,指导统一战线工作。带着“尚方宝剑”回国的王明,以“钦差大臣”自居,张口斯大林,闭口米夫(时任共产国际东方部副部长)。毛泽东的政治地位受到挑战,很多人转而围着王明转,王明成了凌驾于中央之上的领导人。
王明执行“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政策,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必须听从蒋介石的领导和指挥。完全背离了毛泽东制定的“坚持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和“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原则,给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尤其是新四军,后来在皖南云岭遭到国民党的伏击,牺牲和被俘七千余人,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被叛徒杀害。
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为了防止日本抽兵北上,和德军南北夹攻,因此,急需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能够在华北拖住日军。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支持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要求王明不要和毛泽东争领导权。
至此,毛泽东在中共党内的领导地位才真正确立。可以说,这次共产国际的决定是英明而正确的。但斯大林为什么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苏联的自身利益。因为事实证明,只有毛泽东才能领导好中共,才能指挥八路军和新四军打胜仗,才能将日军牢牢地牵制住。
抗战胜利后,苏联同美国一样,为了维护各自的既得利益,要求中共和国民党进行和谈,避免一方被另一方所吞并。但由于蒋介石无心和谈,不希望中国出现两个政党、两个领袖,以维持其独裁统治。因此,他并没有听从美国的建议,而是坚决挑起内战。
此时的斯大林,一方面怕被国共内战拖进去,进而与美国发生冲突;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太弱,根本不是国民党的对手。因此,即使中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重大胜利时,斯大林却要求中共适可而止,与国民党划江而治。这样,苏联和美国就可以在中国占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但这一次毛泽东没有听从斯大林的劝告,而是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指挥解放军横渡长江,一举推翻了蒋家王朝。直到这时,斯大林才真正领教了毛泽东的决心和能力。自此之后,斯大林再也不会轻易对中共和毛泽东提出什么要求和建议了。相反,他派米高扬来西柏坡,要当面听取毛泽东的想法了。
在新中国成立的问题上,斯大林在面对秘密访苏的刘少奇时,倒是提了一个好的建议。他建议中共不必等到全国解放时再宣布新中国的成立,可以先成立中央政府,然后再继续解放其他地方。这样做可以防止外国认为中国陷入无政府状态,而进行干涉。
对此建议,毛泽东认真考虑之后采纳了,这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毛泽东与斯大林进行面对面的较量,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了。为了保卫新中国的安全,也为了尽快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国都急需苏联的援助。但是毛泽东并不知道斯大林的真正想法,是否真的愿意放弃在华利益和援助中国。
由于苏联与国民党在1945年签订了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显然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苏联占有中国的大连和旅顺两个港口,还拥有中长铁路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对此,毛泽东从内心来讲是不能接受的。在他看来,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不能在中国享有特权,更不能侵占中国的领土。
但是在面对美国和蒋介石的围堵之下,我们又需要苏联的支持与援助。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但这个问题又必须要解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乘斯大林七十岁寿辰之际,毛泽东率领中共代表团踏上苏联的土地,开始了长达两个月的访问之旅。这可能也是有史以来一国领导人去外国访问时间最长的记录。
在访苏之前,为了取得主动,毛泽东宣布中国将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到达莫斯科当天,斯大林就决定同毛泽东会面,给了毛泽东最高礼遇。
同斯大林一见面,毛泽东就说:我是长期受打击的人,委屈无处说。没等毛泽东接着说下去,斯大林就接过话头说: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
但是除了客套和寒暄之外,双方并没有就实质性问题进行交谈。对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一事,斯大林更是闭口不提。
毛泽东此行可不只是来给斯大林祝寿的,他是带着重要使命来莫斯科的,那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他此行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对斯大林的表现,毛泽东很不满,但又不好发作。于是,他就整天呆在别墅里,哪里也不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吃饭、睡觉、拉屎。
斯大林不着急,可有人着急了。是谁呢?美国总统杜鲁门。对毛泽东访问苏联,美国是最紧张的。因为美国并不希望中国站在苏联一边,它希望毛泽东和斯大林谈崩,让毛泽东空手而归,到那个时候,毛泽东就要去求美国。
为此,杜鲁门授意,让新闻媒体报道,就说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了,又说苏联占领了多少中国的土地,以此来激化中国人的情绪。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一些国家因为不明真相,也搞得人心惶惶。
斯大林此时才感到事情不妙。对他来说,一要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不能自乱阵脚;二要把中国拉到自己身边,不能让中国转向美国。因为中国的份量太大了,无论是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和壮大,还是为了维护苏联在远东的安全,苏联都不能失去中国。
为此,斯大林向中共代表团提出建议,要毛泽东主动接受记者的采访,并发表一个谈话,以消除外界的误解。
当中国驻苏大使王稼祥把斯大林的建议告诉毛泽东时,毛泽东笑了,他认为时机到了。毛泽东要王稼祥转告苏方,要他接受采访和发表谈话可以,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他要在谈话中说明,毛泽东留在苏联多长时间,取决于签订条约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说,条约一日不签订,他毛泽东就一日不离开苏联。
与此同时,他又指示周恩来以外长的名义,给苏联外长通报,就说中国正在同英国就建交一事进行商谈。
斯大林知道后,苦笑了一下,感叹地说:毛泽东真会利用时机啊!斯大林终于答应就签订中苏条约一事同中方进行谈判,并且同意周恩来率领政府相关人员来苏。
毛泽东也松了一口气,第一个回合算是拿下来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关于中长铁路和大连、旅顺如何解决。苏方一开始仍旧维持旧约的规定,认为这是根据《雅尔塔协定》制定的,而且牵涉到美国和英国。但是周恩来向苏方严正指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签订新的条约就毫无意义。
虽然这样说,但周恩来心里也没底。他问毛主席,万一苏方不松口,应该怎么办?毛主席笑着说:自斯大林同意就签订新的条约进行谈判,他就已经准备让步了。这也是世界大势所决定的。当前是苏联和美国两强冷战的政治格局,一个拥有四五亿人口的大国和中长铁路等利益相比,孰轻孰重,斯大林能不清楚吗?
周恩来也笑了,说:主席真是把斯大林的心思摸透了。
经过一番谈判,中苏双方终于就中长铁路、大连、旅顺问题达成了协定。协定中明确载明:中国在1952年以前收回苏联在旅顺港和中长铁路的特权,1950年内收回大连的行政权。
至此,最难的问题终于完满解决。
1950年2月14日,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在克里姆林宫,周恩来和维辛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问题、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上签字。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