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RSS地图 中国专业特种部队军事网 - 特战基地
您的当前位置: 主页 > 军事新闻 > 军情动态 >

陈永贵去世,追悼会规格引争议,邓公亲自拍板

来源:特战基地 编辑:西陆网 时间:2025-07-11 21:48
导读:陈永贵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寨村的支部书记,他出生于贫穷山区,当上大寨村里的负责人后,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实干的精神让这个村子成功地脱贫,并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一九七

陈永贵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寨村”的支部书记,他出生于贫穷山区,当上大寨村里的负责人后,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实干的精神让这个村子成功地脱贫,并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一九七五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陈永贵也因此从太行山区的“虎头山”走进了中南海, 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

但是没过几年,全国农村又开始推行“联产承包制”,“农业学大寨”一时成为了过去。后来,陈永贵也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十一岁的陈永贵去世。陈永贵去世之前享受的是国务院副总理的退休待遇,所以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格”为他举办追悼会就成了问题。

这个时候,邓小平站出来了,他主张仍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为陈永贵举办追悼会,并亲自审订发布了一条关于他去世的讣告,讣告中说:

陈永贵同志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解放初期,他坚决听党的话,带头组织合作社,为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这种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曾经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表彰。

那么,陈永贵是怎么从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又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坚持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为陈永贵举办追悼会呢?

陈永贵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大寨村”的支部书记,他出生于贫穷山区,当上大寨村里的负责人后,他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实干的精神让这个村子成功地脱贫,并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一九七五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农业学大寨”的运动。陈永贵也因此从太行山区的“虎头山”走进了中南海, 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

但是没过几年,全国农村又开始推行“联产承包制”,“农业学大寨”一时成为了过去。后来,陈永贵也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

一九八六年三月,七十一岁的陈永贵去世。陈永贵去世之前享受的是国务院副总理的退休待遇,所以到底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规格”为他举办追悼会就成了问题。

这个时候,邓小平站出来了,他主张仍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为陈永贵举办追悼会,并亲自审订发布了一条关于他去世的讣告,讣告中说:

陈永贵同志曾经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解放初期,他坚决听党的话,带头组织合作社,为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力量。他这种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曾经受到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表彰。

那么,陈永贵是怎么从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民,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又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坚持按国务院副总理的待遇为陈永贵举办追悼会呢?

一、带领大寨实现粮食产量翻倍

一九一四年,陈永贵出生在山西昔阳一个贫农家庭。从他的履历来看,自打出生之日起,他就一直呆在太行山区务农,直到一九四八年34岁的时候才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永贵就当上了当地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大寨村地处太行山区,农田大部分位于山脊之上。因为山上石头多,土地不平整,种粮后浇灌非常成问题。

往往是一瓢水肥淋下去,马上就朝着山坡两侧的低处流开了。因此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地里上粪地边流,冲走水肥露石头。”

陈永贵不识几个字,但是头脑聪明,口才也很好。自从当上大寨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就经常找专家请教农业知识,最终凭借智慧与勤劳开发出了“平行梯田”,让粮食产量实现了翻倍。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南下考察的时候听说了陈永贵的事迹,回到中南海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总理。周总理当即安排了一个调查小组进驻大寨村,进行实地考察。

后来考察组作出了一个报告,对大寨的“海绵田”进行了高度赞扬,毛主席当时就有意让全国都向“大寨”学习。

周总理为此三上“虎头山”考察,郭沫若当时还说希望百年以后,以大寨的“虎头山”作为自己的归宿。

二、农民副总理陈永贵

一九七五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大寨”的高潮。当时邓小平说:“陈永贵是一个有头脑的农民。”随后,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

当时有一些人对陈永贵不以为然,因为他和别的国家领导人不一样,别人都是经过了几十年枪林弹雨的生涯,最后才走进了新中国的核心领导层,但是他却一天仗也没有打过。

只有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觉得这一切没有什么不妥,那么为什么这三位领导会支持陈永贵呢?

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靠农业立国,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学习过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对农活完全不熟悉,他们虽不能说“四肢不勤奋”,但是最起码也有一点“五谷不分”的嫌疑。

因此五十年代至七十年间,毛主席一直在号召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此同时,他又把一些富有“农业生产经验的专家”,请到了政府部门工作,陈永贵就是其中之一。

邓小平也是一样,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所以尽管有人攻击陈永贵,认为他的资历与学历皆不足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但是邓小平依旧坚定地支持他上任。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学大寨”的时候,江青还想把事情搅黄。她弄了一个“小靳庄”出来当典型,想让全国的农民都去学习。

江青之所以要把这个“小靳庄”搞成典型,原来是因为这个庄的人“全都会唱样板戏,还能编革命的顺口溜”,邓小平觉得这简直是“胡闹”。

于是在一九七五年九月,第三届全运会彩排的时候,邓小平就把关于“小靳庄”的表演节目刷下来了。

国家体委的人去询问,邓小平就说:“毛主席提倡的是农业学大寨,现在是学‘小’不学‘大’。小靳庄有什么好?它是用国家的钱喂肥的!”

邓小平曾在一次会议上谦虚地表示,自己对于农业基本上是一个外行,这方面只有依仗华国锋和陈永贵。他所做的这一切,自然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粮食产量,让老百姓们都吃饱饭。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的粮食产量都比较低,再往前一点的时间,产量更低,直到一九六三年经济情况才稍有好转。

既然过去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只能寻找新的方法。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发现了大寨,发现了陈永贵。

在农业科学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时,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还没有得到普及时,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只能充分发挥中国农民勤劳、智慧的天性,用顽强的意志力去战胜大自然。

所以“农业学大寨”,就是呼吁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民们,学习大寨“战天斗地”的精神。邓小平支持陈永贵的“大寨精神”,后来陈永贵感激在心,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为他说公道话。

一九七六年毛主席与世长辞以后,邓小平继续支持“农业学大寨”。不过后来国内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一些农村渐渐兴起了联产承包制度。

因为这种转变,人民公社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解体了。没有了公社,“学大寨”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当初陈永贵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就是因为要在全国扩广大寨的经验。

但是公社解体后,陈永贵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再加上资历等问题,他身边的闲言闲语就越来越多了。发展到最后,一些人公开对他进行诬蔑与攻击。

一九八〇年,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一职。当时邓小平与他长谈了很久,最终同意他辞职,但是仍旧安排他住在北京交道口的大房子里面。

可是陈永贵坚决不同意继续享受副总理待遇,最后搬去了复兴门外的部长楼,家具也只带了一张床、一台旧电视机和文件箱等日常用品。

经历此番大起大落,陈永贵并没有一蹶不振。三年后,年近古稀的他主动写信给邓小平,希望能用自己的专长继续为国家出力,这一次国家把他安排到北京郊区的农场去当顾问。

陈永贵在那里做了大量的工作,还不时给邓小平写信提意见,后者都一一采纳了。然而不幸的是,一九八五年陈永贵患上重病,第二年三月去世了。

结语一九八〇年,郭凤莲曾经找到邓小平为陈永贵打抱不平。她告诉邓小平,当时国内有一些人因为“大寨”的问题不断攻击、诬蔑陈永贵,邓小平告诉她:

有时候时代潮流来了是不可抗拒的。周总理去过三次大寨,我也去过两次。大寨是干出来的!我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表扬过大寨,学大寨没有错……要把大寨本身和学大寨分开,学大寨学的是大寨的精神。

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三位领导人当年都看好大寨,是因为当时没有比大寨更加能提振人心,提高农业生产的办法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后来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大寨的形式就行不通了,但是这并不表明提倡学习“大寨精神”就是错误的。

是历史的潮流把陈永贵推到了政治的前台,最后情况出现了变化,却并不能因此否定陈永贵与“大寨精神”仍有值得学习的一面。

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指责,陈永贵选择主动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但是他却并未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到了68岁时,陈永贵仍然想着依靠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为国家办实事,并没有辜负毛主席、周总理当年对他的赏识。

所以邓小平坚持按照应有的待遇,为陈永贵举行追悼会是完全正确的,“大寨”也许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陈永贵作为一个劳动模范,身上仍旧有一些品质在闪闪发光!

(责编:李雨)

责任编辑:特战基地编辑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19-2024 Power by 特战基地 www.tezhanjidi.com 备案号:吉ICP备19000289号-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