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中是谁活捉了蒋介石?真相令人很意外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骊山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里面休息,华清池宾馆内外由他的三十名贴身侍卫昼夜守卫。大约凌晨三点钟,张学良的两个直属卫队营营长,率领各自手下对华清池发起突袭。
打头阵的是一营,营长王玉瓒率队冲入华清池之后,随即与蒋介石贴身侍卫展开激战,双方都是各自统帅的近身卫队,都是万里挑一。两边打的非常激烈,损失也非常惨重,随后二营营长孙铭九又率数十人冲了进来,东北军人多势众,很快将蒋介石卫队悉数消灭。
事后,张学良重奖了参与直接行动的王玉瓒和孙铭九,其中王玉瓒率先冲入华清池,并率队抓获蒋介石,被授予头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3年转瞬而过,1979年,身在北京的叶剑英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的笔迹有些潦草,一看就知道手上无力,叶剑英仔细阅读完这封长达6000字的长信之后,感到颇为吃惊。他立即下令着专人调查信中所述之内容真伪,尽快落实。
写信的人正是王玉瓒,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80多岁的老人,在辽宁老家务农,他之所以有勇气给叶剑英写信,是因为他觉得有人篡改了西安事变当晚发生的真实情况:执行行动和抓获蒋介石变成了某一个人的功劳,而那个人却是“汉奸”孙铭九。
随后,中央派出了两位专员先赴辽宁找到王玉瓒进行情况核实,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人,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证实王玉瓒老人所述属实。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骊山华清池,蒋介石正在里面休息,华清池宾馆内外由他的三十名贴身侍卫昼夜守卫。大约凌晨三点钟,张学良的两个直属卫队营营长,率领各自手下对华清池发起突袭。
打头阵的是一营,营长王玉瓒率队冲入华清池之后,随即与蒋介石贴身侍卫展开激战,双方都是各自统帅的近身卫队,都是万里挑一。两边打的非常激烈,损失也非常惨重,随后二营营长孙铭九又率数十人冲了进来,东北军人多势众,很快将蒋介石卫队悉数消灭。
事后,张学良重奖了参与直接行动的王玉瓒和孙铭九,其中王玉瓒率先冲入华清池,并率队抓获蒋介石,被授予头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3年转瞬而过,1979年,身在北京的叶剑英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的笔迹有些潦草,一看就知道手上无力,叶剑英仔细阅读完这封长达6000字的长信之后,感到颇为吃惊。他立即下令着专人调查信中所述之内容真伪,尽快落实。
写信的人正是王玉瓒,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80多岁的老人,在辽宁老家务农,他之所以有勇气给叶剑英写信,是因为他觉得有人篡改了西安事变当晚发生的真实情况:执行行动和抓获蒋介石变成了某一个人的功劳,而那个人却是“汉奸”孙铭九。
随后,中央派出了两位专员先赴辽宁找到王玉瓒进行情况核实,随后又在全国范围内走访亲历者及其后人,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终于证实王玉瓒老人所述属实。
后经核对,孙铭九的确很狡猾,在他所描述的西安事变现场情况中,对于突击队的情况都非常的模糊,他只是说自己是卫队营长率队冲入华清池,并没有交代清楚是一营还是二营。
孙铭九为何要费尽心机把自己塑造成“功臣”形象,他的目的何在呢?事实上这和他的性格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地说,王玉瓒这个人性格忠厚耿直,对张学良非常忠诚,执行任务也很坚决,这也是张学良将其任命为卫队一营营长的原因。作为二营长的孙铭九,能力也很强,并且非常精明。可就是因为这份精明,成为了他的一个缺点。
行动当晚,王玉瓒和孙铭九各自也就带了三个排的兵力,一百多人,原本可以一起冲进去,但是孙铭九却留在了外面,并没有冲在前面。直到两边交上火了,孙铭九才带人冲进来,蒋介石的卫队可不是吃素的,打死了王玉瓒手下不少兄弟。
西安事变之后,王玉瓒和孙铭九都受到了嘉奖,虽然王玉瓒排在首位,但是二人受到的奖赏都差不多。孙铭九原本认为这次立了大功,可以顺势向上爬,但是万万没想到少帅竟然亲自去送蒋介石,结果被软禁了起来。
后来,东北军被解散了,张学良的心腹也遭到迫害,死的死,逃的逃。孙铭九并没有去参加其他的抗日队伍,而是去了上海,投奔了汪精卫。抗战胜利后,他又投降了国民党,解放战争时期又被派到东北,最终向我军投降。
新中国成立之后,鉴于孙铭九是主动投降,对他的评判是“走过一段弯路”,算是不计前嫌,从轻发落。
但是孙铭九本性不改,仍旧想要在人民政府中向上爬,但是他寸功未立,又有历史污点,很难得到提拔。他苦思冥想,自己一辈子也就西安事变这件事情算点功劳,于是开始向舆论吹嘘他当年的“丰功伟绩”,为国共合作做出过了多少贡献。
由于缺乏详细史料,很多人也都过世,孙铭九成为了唯一的亲历者,他的讲述也被人们当成是史实,直到叶剑英收到了王玉瓒的那封信。
王玉瓒的经历则大不相同。张学良被软禁之后,东北军被拆分,王玉瓒被编到国军杂牌部队里,且被派到最残酷的一线与日军厮杀。王玉瓒曾先后参与了华北抗战,上海战役、南京保卫战等数次大会战,并因为战功而被提拔为副旅长。
但因为他是张学良心腹,蒋介石不可能真正信任他,所以很快他就被剥夺了官职,调到云贵后方担任教官。1949年,王玉瓒跟随卢汉起义,1950年他主动要求回到老家务农,从此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直到1979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孙铭九讲述的“西安事变”惊魂一夜,80多岁的王玉瓒无意中看到这篇报道,心中愤懑不已。若孙铭九是在抗日战场上浴血杀敌的汉子,这口气不争也罢,可在王玉瓒看来对方是一个汉奸软骨头,凭什么冒领功劳。于是他用颤抖的手,给叶剑英元帅写了那封长信,这封信他写了20多天。
在调查清楚事实之后,中央给予了王玉瓒老人以公正的评价和奖励,1981年还将其邀请到北京做了专题报告。1984年,王玉瓒老人因病逝世,享年88岁。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