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想给周总理扫墓,得知真相后动情落
1976年1月8日,全国数亿人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一则令人感到悲痛的消息:为国奉献操劳一生的周恩来总理,于当日9点57分去世,终年78岁。
不单单是局限于中国,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波涛,当天稍晚,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先后致电,悼念总理的离去。
令人尤其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些外国领导人中,最为悲痛的,居然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得知周总理去世以后,尼克松的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当即做出决定,要到中国去,为周恩来扫墓。
此时中美刚刚破冰不到四年时间,双方的交往尚且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让人不禁好奇,尼克松为何会对周总理如此尊敬?两人之间又有着哪些故事?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而美国是资本主义的龙头老大,在冷战的中前期,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前,两国的交往是极其空白的。
但是事实上,周总理早在1941年就开始布局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会见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在这次简短的见面里,周恩来对当时中国以及国际的局势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引起美国各方人士的重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且实力孱弱,但当那些衣着朴素的领导人对于天下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之后,还是引发了美方的好奇与好感。
正因如此,在1944年的时候,美方还派出了21人的记者团前往延安,对毛周朱等人进行专访。
当时的《纽约时报》曾经如此形容过中共领导人:“我看到了许多新鲜事,都是难以想象的。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朴素、勇敢、廉洁。”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到了席位。虽然在朝鲜战争之后,中美关系陷入了僵局,但是总理在美国的个人声望却依旧很高,甚至一度被美方认为最有可能改变中美关系的人物。
1976年1月8日,全国数亿人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一则令人感到悲痛的消息:为国奉献操劳一生的周恩来总理,于当日9点57分去世,终年78岁。
不单单是局限于中国,周总理去世的消息在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波涛,当天稍晚,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先后致电,悼念总理的离去。
令人尤其感到意外的是,在这些外国领导人中,最为悲痛的,居然是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得知周总理去世以后,尼克松的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当即做出决定,要到中国去,为周恩来扫墓。
此时中美刚刚破冰不到四年时间,双方的交往尚且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这让人不禁好奇,尼克松为何会对周总理如此尊敬?两人之间又有着哪些故事?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而美国是资本主义的龙头老大,在冷战的中前期,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前,两国的交往是极其空白的。
但是事实上,周总理早在1941年就开始布局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1941年周恩来在重庆会见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在这次简短的见面里,周恩来对当时中国以及国际的局势做出了精准的分析,引起美国各方人士的重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尚且实力孱弱,但当那些衣着朴素的领导人对于天下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之后,还是引发了美方的好奇与好感。
正因如此,在1944年的时候,美方还派出了21人的记者团前往延安,对毛周朱等人进行专访。
当时的《纽约时报》曾经如此形容过中共领导人:“我看到了许多新鲜事,都是难以想象的。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朴素、勇敢、廉洁。”
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上,为中国共产党争取到了席位。虽然在朝鲜战争之后,中美关系陷入了僵局,但是总理在美国的个人声望却依旧很高,甚至一度被美方认为最有可能改变中美关系的人物。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1972年的时候,在周总理的不懈努力之下,中美双方正式迎来了破冰一刻,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在这一年访问了中国。
在尼克松总统乘专机抵达北京机场时,周总理亲自对其进行了迎接,虽然这是周总理和尼克松的第一次见面,但是尼克松显然也早就听说过“周”的大名,面带微笑与其握手。
这一幕被现场的记者拍了下来,当时的美联社曾经通栏报道称:“一个伟大世纪的到来。”
尼克松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后,曾经多次与周总理面谈,双方的交流十分愉快。
多年以后,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尼克松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过:“这趟旅途是值得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第二个能够像周恩来这样睿智,逻辑清晰的政治家,他完全称得上是一个伟人。”
哪怕是美国政坛内最为坚决的反华派,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共确由一批有才干的人群在领导着。”
最终,在周总理个人巨大的声望加持之下,中美破冰得以顺利进行。
在历史大势之下,个人的影响力往往是有限的,能够凭借着个人实力推动历史进程的,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可以说,我们的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不管是尼克松也好,基辛格也罢,他们在与周总理打交道的时候,除了谈判对手这一重身份,更多的是对于其人格魅力的喜爱甚至崇拜。
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的时候,满打满算也只同周总理接触过几天的时间。但是,在1976年周总理去世时,他却悲痛不已,执意要为其进行扫墓。
1976年,尼克松再度重启访华之路,来到中国以后,他第一个见的就是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大姐。
两人见面时,尼克松细数了自己和周总理接触的一幕幕过往,并且衷心地表示:“我是多么的希望,周总理还能迎接我。”
只可惜,这一幕再也不可能实现了。
当从秘书那里得知周总理的遗愿是将自己的骨灰洒在天空中,因此并没有留下墓地时,尼克松的敬意更加深了一层,尼克松对邓颖超说道:“你要节哀,周是一个不需要用纪念碑来纪念的人物,他对全球的贡献是伟大的,不管如何,在未来,人类的历史学家都一定会把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书中。”
谈到此时,邓颖超已然泪流满面。
此次访华期间,尼克松也从周总理生前的秘书口中了解到了不少关于总理的生活习惯,当得知总理晚年每天工作高达18个小时之后,他忍不住动情落泪,被深深地震惊了,这个消息彻底颠覆了他对于政治家的理解。
在美国几乎没有一个政客,能够为了自己的事业做到如此地步,这已经不单单是敬业与否了,可以说,周总理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这个国家。
此次访华过后,尼克松曾经当着记者的面,做出了自己对于周恩来的评价:“在我人生当中的几十年的公务活动中,所见过无数的政客,其中单单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就有一百余人,但是在这些人里,几乎没有一个人在头脑机敏和工作能力方面,能超过周恩来!”
除了尼克松以外,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也对周总理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巴基斯坦领导人、埃及总统、缅甸总统、塞内加尔国家元首、加纳国家元首均在这一时期发布悼词,对周总理进行高度的赞赏。
日本首相三木五夫甚至还说到:“没有一个外交政治家可以像周总理这样,让日本无数人备受尊敬和喜欢”。
更令人意外的是,周恩来逝世的时候,一位南斯拉夫游击队老兵,居然把电话打到了中国大使馆,向其表达自己对于周总理的敬意,并且失声痛哭。
可以说,周总理的去世,对于世界人民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周总理的去世与其过度操劳是脱不开关系的。
早在1966年,周总理就患上了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到了1972年时,周总理更是被医院诊断出了膀胱癌。但是为了能够多为国家做一些事情,周总理一直坚持保守治疗,尽量把时间留在工作岗位上。
哪怕是在1974年后不得不住院以后,他也依然坚持工作。
作为整个共和国的大管家,总理身上的担子实在是太重了。
很多外交关系都是他一手维持的,因此直到1975年9月(距离去世不足半年),周总理仍然在坚持接待外宾。
在这次接待中,周总理仍然像往常一样谈笑风生,没有丝毫的病态,只不过,在谈话结束时,外宾请他保重身体时,周总理说了这么一句话:“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
结束接待后,外宾刚刚出门,隔壁房间的医疗队就立即冲了上来,为周总理检查身体,随后将其送回医院,继续治疗。
在癌细胞的疯狂肆虐下,周总理临终前的体重只剩下了61斤,这种身体状态下,周总理甚至无法自己进食,只能通过机器和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
由于癌细胞的作用,周总理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剧烈的痛苦,为了使他能够稍微好受一些,当时的医院为他开了大剂量的止痛药。
但哪怕如此,到了治疗的后期,止痛药也不再生效,在生命的最后两周时间里,周总理对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医护人员说了最后的交代:“谢谢你们,现在我这里没事了,你们去别的同志那边去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听闻此言,现场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哭红了双眼,此时此刻,他们明白,努力了数年的治疗,彻底失败了。
生命的最后时刻,周总理对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邓颖超说出了自己最后的两个心愿:第一是把遗体交给医院的同志们进行研究,为国家的科研做最后一点贡献,第二是自己的葬礼不要大办,骨灰洒在祖国的山川之上。
对于这两点要求,邓颖超含泪同意了。
此时的总理开口都已经十分困难了,他紧紧拉着邓颖超的手说道:“我感觉我还有很多话没有跟你说过。”
邓颖超回复道:“我也是,看来,那只能全部带走了。”
这便是两人最后的交流。
周总理去世的同时,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大厦为其降半旗以示致敬。
联合国自诞生以来,各国去世的国家元首不在少数,但是这还是第一次为某个个人降半旗,因此,这一举动在国际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时对中国的特殊优待,并不公平,但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却公开表示:“周恩来是绝对有资格让联合国降半旗的。首先,中国是一个大国,人口物产极其充沛,但是周恩来的一生却没有一分钱存款,其次,中国有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但是周恩来的一生却没有一个孩子。如果你们的国家元首也能够做到如此地步,那么我愿意承诺,联合国也会在他去世的时候为其降半旗!”
瓦尔德海姆的一席话震惊四座,之后,再未有人提起过这件事。
另一面,周恩来的遗体在进行解剖研究之后,被医护人员重新缝合,进行了火化,为了给总理找一件合适的寿衣,人们来到了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的住处进行寻找,令人意外的是,周总理所住的平房早已经年久失修,四处漏水,没人能想到,一国总理竟然住在这样的地方坚持办公数十年。
周总理临终前交代过不许做新衣,为此人们只好找来了一件旧的中山装为其穿上。
在整理遗容时,总理生前的好友医生韩宗琦看到这件衣服当场发火,质问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给总理穿旧衣服?说罢还要自掏腰包去买一件新衣,但听到邓颖超解释以后,韩宗琦瞬间愣住了,随后当场失声痛哭。
1976年1月15日,周总理在火化过后,骨灰移交到了解放军空军。
当天上午,周总理的骨灰分三次在天上播撒,这位为国奉献一生的伟人彻底的融入了祖国的江河之中,再也不见踪影。
在明媚的蓝天里,周总理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周总理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和民族而忙碌奔波,在他的生前,曾经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来就会睡着。”
现在,总理终于能够好好地休息了。
总理虽然去世了,但是他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没有褪色。
多年以后,每当人们想起周恩来的名字时,便会想起他的勤俭、谦恭、友爱,那张慈祥的面孔仍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之中。
在周总理50多年革命生涯,26载总理的重任中,他已然把生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他的名字已经和“总理”二字永远绑定,斯人已逝,海棠依旧。对于周总理最好的怀念,应是不忘他毕生的心愿,延续他千古垂范的精神品格。
身前鞠躬尽瘁,身后流芳万古。对于周恩来而言,世间任何华丽的辞藻都难以形容,或许,我们只能称他为:“把伟大和平凡完美结合的人。”
能够拥有这样的总理是民族的幸运,永远怀念周总理。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