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去世,周总理在悼词中写了4个字,被删了
“十大元帅”中,陈毅元帅有着“诗人元帅”的美称。他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战功赫赫;还擅长诗文,《梅岭三章》等诗歌也是人尽皆知的名篇。而在城市治理和外交领域中,他同样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却是坎坷多舛,境遇让人唏嘘不已。
1972年1月6日,71岁的陈毅元帅在北京逝世。
可就连他的葬礼也受到了影响,按道理他是军委副主席、十大元帅之一,应该是规格极高的。可实际上治丧的规格也只是“略高于李天佑上将”。
李天佑上将,乃是四野名将,还担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于1970年9月27日去世。
从这里看无论是军衔、还是职务上来说,陈毅元帅的葬礼“略高于李天佑”显然是属于降低了规格的。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特殊时期他遭到了打压有关。
而有碍于时势,关于对他的悼词地用句遣词上,也只能是十分的“谨慎”。不过周总理在悼词中他却也是竭力的在为陈毅元帅说了公允的话语。
陈毅、周恩来之间,本就是关系匪浅的革命战友。
周恩来年长陈毅三岁,在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后又都曾赴法留学,之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二人也都是一直并肩战斗工作。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先是担任了上海市市长,后又调任到国务院担任外交部长、副总理等职务。
“十大元帅”中,陈毅元帅有着“诗人元帅”的美称。他不仅在战场上运筹帷幄,战功赫赫;还擅长诗文,《梅岭三章》等诗歌也是人尽皆知的名篇。而在城市治理和外交领域中,他同样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不过这样一位开国元勋,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却是坎坷多舛,境遇让人唏嘘不已。
1972年1月6日,71岁的陈毅元帅在北京逝世。
可就连他的葬礼也受到了影响,按道理他是军委副主席、十大元帅之一,应该是规格极高的。可实际上治丧的规格也只是“略高于李天佑上将”。
李天佑上将,乃是四野名将,还担任过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于1970年9月27日去世。
从这里看无论是军衔、还是职务上来说,陈毅元帅的葬礼“略高于李天佑”显然是属于降低了规格的。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特殊时期他遭到了打压有关。
而有碍于时势,关于对他的悼词地用句遣词上,也只能是十分的“谨慎”。不过周总理在悼词中他却也是竭力的在为陈毅元帅说了公允的话语。
陈毅、周恩来之间,本就是关系匪浅的革命战友。
周恩来年长陈毅三岁,在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后又都曾赴法留学,之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二人也都是一直并肩战斗工作。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先是担任了上海市市长,后又调任到国务院担任外交部长、副总理等职务。
众所周知,彼时新中国初立外交形势并不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作累、忙,而陈毅元帅身为外长不辞辛苦,成为了周总理的得利襄助。
不过进入特殊时期后,陈毅元帅因为对这些错误做法提出批评,也遭到了打击。期间周总理也是挺身而出,尽最大努力保护他的安全。
1970年,陈毅元帅感到肚子疼痛疼难忍,粗略检查只是开了一些药。家人想着回京救治,奈何为黄永胜拒绝,无奈之下找到了周总理,在周总理的关怀毛主席的批准后,陈毅元帅安排到解放军301医院。
但即便如此一开始病症上还是出现了误诊,以为只是阑尾炎,殊料手术中才知道已经癌变转移。
天不假年,陈毅元帅最终于1972年1月6日病逝。
因为“帽子”尚在,关于他的追悼会也只得降低。关于他的悼词该怎么写,也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审阅了悼词后,周总理强调了“他功大于过,专门提到在皖南事变后,他坚持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应渡江深入敌后作战以求发展的指示,为新四军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言外之意,不言而明,这已经是极大的努力了,评价的也是公允正确。但在毛主席审阅后,却提出删除周总理关于功过评价的这段文字。
“基本可用,删去两段,前面已作了结论,后面两段均可不要。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主席之所以这么做,实际上自然也是和当时的环境有关,不评价功过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更算是对陈毅元帅的一种保护。
不过原本因为“略高于李天佑上将规格”导致的陈毅元帅追悼会宋庆龄等一些政治局委员无法前往吊唁的局面,却在追悼会当天被打破。
1月10日的追悼会上,病中的毛主席对于这位亲密战友的离世同样心有戚戚,下午他还是临时决定参加追悼会,还在胳膊上戴上黑纱。
也因为毛主席的出席,追悼会提升了规格。原本叶剑英元帅致悼词改为周总理致悼词;毛主席、宋庆龄、周总理、朱老总、董必武和西哈努克亲王等人也都送了花圈;参与追悼会的人数也增加到1500人。
在与陈毅夫人张茜的交谈中,毛主席更是说:“我来惦念陈毅同志,他是个好同志呀,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追悼会中,周总理三度落泪哽咽;毛主席也在追悼会结束后经由秘书搀扶才坐上车回去,让人唏嘘。
英雄迟暮,美人白头,当真是天下第一等残忍事。但他们留给我们的,永远值得铭记!
致敬!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