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顶层设计:国内统一大市场,双循环
近期的会议中,有关需求侧的内容不多。
2023年宏观杠杆率的,不能只看实际GDP,必须要优先看名义GDP,也就是把CPI也加进去。
如果实际GDP很差,那么,全国大量债务将面临偿还困难,进而各种雷中雷,这个和我们2023年的研判逻辑是一致的。
所以,今年的报告中也提到3%作为CPI预期目标,看上去跟往年一致,其实是大不同。
因为,有形之手已经很清楚,短期要暴力拉升实际GDP,很难,毕竟是本轮技术革命红利即将消失的时候。那么,除了把物价指数顶上去来实现名义GDP的高歌猛进,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来维稳越来越多债务的利息负担呢?!
也就是说,同样是提出3%的通胀预期目标,2024年要实现需求侧的稳定,必须真正地“接近3%”,而不是像去年那样。
看经济,供给侧是很重要,然而,眼下需求侧更加要命。
如果看不到需求侧新的刺激,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订单,债务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去覆盖利息负担,财政工资怎么办,就业怎么办,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实,这几年国外各种宏观政策的“微操”,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根本没得选。
近期的会议中,有关需求侧的内容不多。
2023年宏观杠杆率的,不能只看实际GDP,必须要优先看名义GDP,也就是把CPI也加进去。
如果实际GDP很差,那么,全国大量债务将面临偿还困难,进而各种雷中雷,这个和我们2023年的研判逻辑是一致的。
所以,今年的报告中也提到3%作为CPI预期目标,看上去跟往年一致,其实是大不同。
因为,有形之手已经很清楚,短期要暴力拉升实际GDP,很难,毕竟是本轮技术革命红利即将消失的时候。那么,除了把物价指数顶上去来实现名义GDP的高歌猛进,还有什么其他办法来维稳越来越多债务的利息负担呢?!
也就是说,同样是提出3%的通胀预期目标,2024年要实现需求侧的稳定,必须真正地“接近3%”,而不是像去年那样。
看经济,供给侧是很重要,然而,眼下需求侧更加要命。
如果看不到需求侧新的刺激,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订单,债务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去覆盖利息负担,财政工资怎么办,就业怎么办,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其实,这几年国外各种宏观政策的“微操”,也是按照这个逻辑,根本没得选。
反之,如果我们不能接受通胀大踏步前进到3%附近,或许大家要做好一个心里准备,那就是后面爆雷会更多。这不是内卷的问题,不是东亚儒家文化的问题,不是人种的问题,而是没有足够的需求,哪怕只是名义金额都不够了。
都说要维稳,如何稳?
中美金融战,里面不出现大规模违约就是底线,就是胜利,就是中必赢。
适度温和的通胀重新回归华夏大地,才是“稳”的最关键。
收入不足,通胀来补,才是确保大规模违约不再发生的关键手段。
然而,这次会议中顶层设计也确实有调整。
新质生产力的提法,让不少人晕乎乎的。
本质上,很简单。老产业都产能过剩,已经是投资回报边际递减效应。
就像现在还大规模进行公路等建设,投入产出比极差,只会徒增债务。
由于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是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所以,“投什么”就是极为关键的事情。
新质生产力的提法,就是解决了“投什么”,以后更多把钱投给生命科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电动车等等。
不过,光靠这个也不行啊。
我们以前不少文章也说过,你把芯片做成全球最牛逼的,谁买?没有人买单,那就是废铜烂铁。
所以,要积极搞双循环!
外循环,就是利用地缘冲突的套利空间,拼命抢夺全球经济势力版图,现阶段主打欧亚大陆整合。
内循环,全国各地都是相互割裂的、充满地方保护主义的几千个小市场,那就使用“全国统一大市场”来“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也可以将原本全球化分工的很多产业,逐步变成“国内大分工”。
很明显,这是一种“准战时经济模式”!
表面看是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与双循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对接。
然而,仔细去看时代,那就是一种防守,对随时有可能爆发的中美大对决做准备。
即,世界帝国美国如果拉拢一大堆盟友对付我们的时候,我们里面的经济是不是还可以扛得住?!
如果没有这个逻辑作为时代底色和背景,那么,顶层设计的很多做法是完全看不懂的。
就像如果没有金融战作为背景,从2021年1月份开始的各种整顿和抽耳光,其实也是看不懂的。
如果没有对未来美国可能要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需求侧)的预期作为有形之手的逻辑背景,那么,这几年有形之手的各种“微操”也是不可思议的,甚至还会觉得很魔幻。
可如果把这几个背景全部放在一起去思考,那就全部通了!
中国现在当然不需要欧美日韩那种高通胀,这也是我们拼命发展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我们更不需要通缩预期,这点在2023年已经充分证明了。
在激烈的外部博弈中,我们中国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其实难度很大。
哪怕我们是选择用产业升级的办法,出口只能维稳,要狂飙突进拉升,很难。
最好的例子,就是当下发达国家抱团要对付我们的电动车。中国要用这个东西多赚外汇,人家就有一万个理由封堵我们。
外需增量是一个问题,那内需呢?
内需传统靠投资,诚如我们上面说的那样,新质生产力等提法就是希望用新的投资来实现投资回报率能够提高。
可是,产业升级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按钮摁下去就马上可以成功的。
先期的大量新质生产力的投资,换来的更多是沉没成本、试错成本、和高企的债务,而不是直接可以转化为投资回报率的拔高。
然而,时间不等人啊,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已经痛苦营生的广大居民家庭早已面临了4年多的“现金流量表危机”,支出比收入多,或者是收入暴跌,这类家庭比比皆是。
外需维稳就是胜利,内需提速很难,那么,接受一定程度的通胀回归,起码名义金额上好像消费和投资起来了,就像隔壁日本就是这个状态,这也就说接下去几年必须要走的路,也是唯一可以实现宏观经济可持续性运行的路。
通过这个方式,来确保新顶层设计的这些中长期目标有一个缓冲时间。
通过这个方式,打碎通缩预期,让资金留在里面,让资金流出银行体系,让资金前往更多内需。
通过这个方式,适度对冲外需的不稳固和不确定性。
我们不是自己喜欢国内大循环为主,我们根本没得选。
其它不说,就看看美国的国债规模。作为全球内需最牛逼的经济体,它还有多少举债空间来拉动国际贸易扩容?如果美国都没有多少空间,其它国家还有多少空间?如果主要经济体都没有多少空间,那我们凭什么有信心认定稳定外贸是很容易做到的?
事实上,根据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历,越是这种时候,大家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才不会给你外贸订单!
也因此,拉升内需,而且要快,除了接受更高的通胀,用这个方式来为我们的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国产替代找到对应的订单来源,已经是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重新稳定的关键。
其实,从2023年如此低位的CPI尽可能拉升到接近3%,幅度是大的,可还是整体可控,远没有到欧美日韩那种通胀水平。这是我们独有的一个空间,其它这些经济体通胀已经几年了。
越是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越是要拉升物价效应,供给只有获得需求支持,才可以不断做大做强。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