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八路山头多,谁掌舵?毛主席的做法很巧妙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很快沿津浦路南下入侵山东。虽然山东当时尚有10余万部队,但驻扎在此地的国民党大军却闻风而逃,将一个偌大的山东留给日本。
值此危难关头,中共山东省委挺身而出,在省委书记黎玉的带领下扛起山东抗战的使命。
在此后的抗战历史中,山东的抗战局势有些特殊,当时日军对山东的掌控较为薄弱——只掌控了各大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对于广泛的农村和县级区域,则兵力较少。
在这一背景下,山东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很快组建多支八路军游击队,山东的抗战局面逐渐好转起来。
随着抗战队伍的壮大,山东很快面临干部急缺的情况,省委书记黎玉亲自前往延安,请求中央派遣大批干部支援山东。
1938年4月,中央派遣50名军政干部携带两部电台从延安出发来到山东,并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8月,中共中央又抽调了160余名干部学员在张经武等人的带领下支援山东。
在诸多延安人才的支撑下,山东各抗日武装力量快速集结,后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全省的八路军游击部队,总指挥由张经武担任,政治委员由黎玉担任。
与此同时,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也被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由郭洪涛担任书记——也就是说,此时整个山东根据地形成以郭洪涛、张经武和黎玉为骨干的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并不存在指挥问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很快沿津浦路南下入侵山东。虽然山东当时尚有10余万部队,但驻扎在此地的国民党大军却闻风而逃,将一个偌大的山东留给日本。
值此危难关头,中共山东省委挺身而出,在省委书记黎玉的带领下扛起山东抗战的使命。
在此后的抗战历史中,山东的抗战局势有些特殊,当时日军对山东的掌控较为薄弱——只掌控了各大主要城市和交通枢纽,对于广泛的农村和县级区域,则兵力较少。
在这一背景下,山东人民在中共的领导下,很快组建多支八路军游击队,山东的抗战局面逐渐好转起来。
随着抗战队伍的壮大,山东很快面临干部急缺的情况,省委书记黎玉亲自前往延安,请求中央派遣大批干部支援山东。
1938年4月,中央派遣50名军政干部携带两部电台从延安出发来到山东,并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1938年8月,中共中央又抽调了160余名干部学员在张经武等人的带领下支援山东。
在诸多延安人才的支撑下,山东各抗日武装力量快速集结,后来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山东全省的八路军游击部队,总指挥由张经武担任,政治委员由黎玉担任。
与此同时,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也被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由郭洪涛担任书记——也就是说,此时整个山东根据地形成以郭洪涛、张经武和黎玉为骨干的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并不存在指挥问题。
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还很薄弱,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僵持,山东的抗日形势迫切需要更多武装力量来支援。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决定派遣罗荣桓、陈光率领115师师部及部分主力去山东,这里得提一句,此时115师已经更换领导人,代理师长是陈光,政委是罗荣桓。
正如毛主席所说,当时大家都称山东的抗日八路为“土八路”,现在派115师这等主力师前往山东,以后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蒋介石,都不能称山东抗日力量为“土八路”了。
其实从侧面也能看出,中央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115师的到来将会在山东大有作为。情况也的确如此,随着八路军主力的到来,山东的抗日力量大幅度增强。
根据历史档案记载:陈光、罗荣桓早期配合亲密无间,115师不仅在山东地区站稳脚跟,而且还连续击溃日军的扫荡与围剿。
尤其是1939年的陆房突围战,115师主力和机关共3000余人被日军围困在不过10余里的地区,但陈光依旧亲自率领战士战斗在最前线,连续击退日军9次冲击,最终成功带着115师冲出包围圈。
——而且此战我军指以360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日军1200余人的战绩,陈光也因此得到蒋介石的特别嘉奖。
转眼间,罗荣桓、陈光的115师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打响名气,日本,山东最高指挥官尾高龟藏被115师搞的彻夜难眠,多次想搞垮115师主力,但结果却是数次受挫,越打越麻木。
从这些作战来看,随着115师进入山东,山东的抗日局势迎来突破性进展,那么还有其他问题吗?客观来说,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确实越来越好,可政治和领导方面却出现一些隐患。
正如前文所说,在115师进入山东以来,山东本土已经有山东纵队统一所有的抗日武装力量,如此一来,115师在级别上和山东纵队是平行,而且115师是外来援助力量。
毫无疑问最开始时,兄弟单位平行作战是没任何问题的,但随着抗日形势的逐渐好转,统一领导的问题不得不提上议程上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种种问题,山东纵队、115师未能解决统一指挥问题,而且还因为分处两地作战,居然形成领导山东抗战的“两个中心”,这在抗日形势严峻的当年是非常不利的。
1939年3月24日,由朱德总司令领衔致电毛主席:115师虽然来到山东,但陈罗二人很难在军事政治上形成中心,山东缺一个骨干,我们拟派徐向前同志、朱瑞同志去山东。
——徐向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算是曾经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帜,也是后来十大元帅中的顶尖人物,由他担任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总司令,那肯定是没任何异议的。
至于朱瑞,则是搞政治后勤的一把好手,后来四野炮兵兵团的崛起,也是靠他的运作,因此他担任政委也再合适不过。
就这样,1939年6月徐向前、朱瑞来到山东,随后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根据山东分局机关报的报道,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与苏北境内的所有八路军部队。
那这样一来,隐患解决了吗?过程仍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当时要确保徐向前的领导,必须要解决山东纵队的领导问题。
张经武、郭洪涛绝对服从党中央,二人先后赶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朱瑞接替郭洪涛担任山东分局书记,并兼任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山东党政军民工作,问题暂时得到处理。
然而,1940年徐向前因为身体缘由返回延安——随着徐向前的离开,朱瑞同志也面临一些困难,由于他在军事上的威望不够,所以山东的领导隐患还是存在。
后来山东的形势愈加复杂,日军对山东的打压越来越凶猛,而山东的领导层开始出现分歧。
首先是朱瑞与115师的分歧,在打仗方面,两方都有自己的看法,朱瑞曾经严厉的批评115师,这导致他和代理师长陈光产生矛盾。
例如当时陈光曾拿着一份总部的电报对罗荣桓抱怨。电报内容是说:“在大金顶战斗中,你部干部目无纪律,枪杀俘虏之事情节严重,总部给予通报批评。”罗荣桓听到后回复道:“这件事情已经处理了,犯错误的科长已经被撤职,怎么还要批评?”
陈光怒气冲天,当即对罗荣桓表示:“这件事情你不要管,我要当面质问这个告状者。”由于他当时认定告状者是朱瑞,所以有了后来两人大吵一架,谁都不服谁......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朱瑞很难处理好与115师师长的工作问题。
而且众所周知,陈光的性子比较直,也容易上头,所以还和黎玉闹得不可开交,罗荣桓每次劝阻都要挨自己这个搭档的唾沫星子。若领导班子分歧继续下去,很可能会影响抗战进程。
考虑到山东的复杂形势,中央决定在山东地区选出一位真正的一元化领导人,完成对山东的统一指挥问题——当时候选人主要集中在陈光、罗荣桓身上。
罗荣桓推荐的是朱瑞,朱瑞推荐的是罗荣桓,陈光也推荐罗荣桓,最终罗荣桓成为了山东一元化领导的负责人,总揽党政军工作,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兼代理师长。
当然,为解决朱瑞与陈光的问题,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也命二人来延安参加中共七大,调走二人,而二人也坚决服从了中央命令。
在离别前,其实陈光也已经看到罗荣桓的一些个人能力,曾对身边的战友说:“我要去延安学习了,几年的实践证明,罗荣桓同志是正确的,希望你们今后在他的领导下,搞好团结,好好工作。”
事实也的确如此,随着罗荣桓走马上任,山东抗日根据地局势快速稳定下来,并且取得巨大战果。到抗战结束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到了2400万人,拥有正规军队27万余人,地方武装和民兵总计有200万人。
由此可见,中央当时的选择多么正确——毋庸置疑,罗荣桓的一元化领导后来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也不得不说毛主席当时这个调走两人,扶正一人的办法很巧妙、高明。
(责编:李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