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协委员直言党际监督倡言者称:“作为参
2007年1月28日下午,参加上海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们于会议间歇,在走道内继续交流 东方网/图
三位政协委员均来自中共党外,其中张法骞、范丽珠来自民盟(中国民主同盟会),王晓宇来自民建(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盟和民建是八个民主党派中规模较大的两个。章伯钧、罗隆基、黄炎培等政治人物都曾出自两党,1949年后,两党均有过丰富的“监督经验”,和各自与执政党相处的故事。
此次发起倡言的人态度异常温和,他们称,此举是为响应《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而作。《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方式,宣示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必然要归于失败”的表述流传甚广。“白皮书多处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友党关系,专门强调了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互相监督”,倡言者据此认为,党际民主监督问题,已被明确提到党际政治生活的议事日程上。“但白皮书所提互相监督,仍侧重中央层面,而中央以下的基层,如何实践,规范及制度保障阙如。”虹口区政协委员张法骞直言。
建国初期,党际间互相监督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此后遭受沉重打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互相监督”逐步恢复,但倡言者认为,“更多体现为执政党基于领导地位对民主党派的单向监督”,“党际监督”甚至不见于公开文件,多用于政党研究领域。
如今,“这已是执政党日趋认同民主的普适价值,以及应对国际民主政治挑战的必然趋势,”提案发起人之一、虹口区政协常委王晓宇说,“白皮书确认的8+1的政党协商民主政体应该充实更具实质的内涵”。
参政党如何做才不被抛弃
倡言者曾试图结合上海近年的反腐形势,以突显基层党际监督的迫切性,但最终未形之纸面。而他们承认,这亦是提案的重要背景和应有之义。
上海社保案后,沪上对于如何加强监督主要领导人,反思种种,比如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视,今次的基层党际监督的提出,被认为是反思的又一延伸。
重视民主党派监督作用的尝试,已在上海局部试验,范丽珠所在的复旦大学,2007年初,成立校级纪律监察组织,组成成员大部分即为民主党派人士。
但实行一年来,这一组织的工作仍多体现在接受执政党通报情况和学习重要文件精神,实质的监督几乎没有。“执政党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交流,尚显不定期,不确定化,一般只在重大人事调整,以及重要文件学习时,才有接触,且多与执政党的统战部门联系,何论党派间的对等监督职能?”上海一位民主党派党员称。
而民主党派人士赴政府部门任行政职务,或担任监督员,“更多体现为个人化色彩,谈不上党际监督。”王晓宇称。
困扰基层党际监督的原因,“除了监督渠道和制度保障欠缺外,基层民主党派的监督能力和意识也有待提高。”
张法骞说,“目前的民主党派基层党建工作普遍弱于执政党”。早在七年前,复旦大学教授浦兴祖就曾专门调研上海400余位民主党派人士,普遍发现对于监督的认识还不够清晰,监督意识薄弱。八年后,类似情形依旧存在。
基于此,倡言者称,提倡发挥基层党际监督,也是各民主党派在现代中国政治环境中赖以生存发展的立身之本,“作为参政党,如果不能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发挥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势必会被执政党抛弃。”“有作为才会有地位”,张法骞说。
怎么才能监督执政党
倡议者强调,“党际监督”与“执政党领导”并不矛盾。
对此,提案开宗明义指出,“自愿尊重和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政治地位的前提下,党际民主监督也要循着这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框架而前行”。这也被视为基层党际民主监督所必须奉行的基本原则。
提案还给出了基层党际监督,实现“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三个当务之急的举措。
首先是建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联合共同学习制度。可在每月规定一个半天,集中在一起,就双方共同关心的政治建设课题进行学习研讨,共同探寻执政和参政的最佳切合点。
其次,建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领导成员互访交流制度。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召开党委会,讨论有关民主党派问题时,可以邀集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派员列席,并及时吸收友党正确建议,完善本党所作决议。同样,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过组织生活或集体学习时,可以邀请同级中共党组织派员参加,从各自党派利益角度交流观点,以求共识。
第三,建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基层党组织重要政情和社情民意通报制度。并及时征集各民主党派组织的反馈意见;各民主党派组织应将通过自身渠道获得的社情民意及时通报给同级中共党组织,使中共党组织迅速知晓情况后,作出正确的决策。
倡议者称,以上措施,均是建立在《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强调的互相监督的“意见、批评、建议”的形式之上。
最新消息是,这份千字提案还未获虹口区正式立案,但虹口区统战部已答应向上传达。倡言者坚信,时移势易,基层党际监督,可见的将来,必定会成为执政党和民主党派致力推动的重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