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余参谋到“海陆两栖”营长
从1998年洪水中“亲眼看见子弟兵用身体抵挡决口”开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军旅梦,并且一次又一次因此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责任编辑:姚忆江
训练了一天,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营长陈松回到住所,来不及脱下迷彩服,就拿起手机,和视频电话里的女儿打招呼,眼神温柔。和在“战场”上透着一股“野性”的陈松,形成“反差萌”。
军旅18年,陈松先后被陆军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
“他是位懂联合、精装备、善指挥的合成营长。”第73集团军某旅领导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陈松着眼“陆海并重”“装备迭代”的营队实际,创新战术战法,推动了营队备战转型和能力升级。
“对大部分人来说,军人最苦的地方,就是很少有机会跟家人团聚。”陈松却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属在生完小孩后,身体虚弱伴有轻微的产后抑郁症,都是靠自己克服恢复。“我只能经常打电话口头上安慰鼓励,其它无能为力。”
但从1998年洪水中“亲眼看见子弟兵用身体抵挡决口”开始,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军旅梦,并且一次又一次因此作出不一样的选择。
部队转型,“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历经多次转岗,我遇到过很多困难,尤其是担任合成营长,感到压力巨大。”想起“转型”那阵,陈松仍记忆犹新。
2017年初,新一轮军队改革向“脖子以下”推进。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进一步优化,并列装全新主战装备。
由于新调整组建的旅队干部暂时超编,陈松成了旅机关作训科一名编余的参谋,在外人看来“前途茫茫”。
“改革期间,转业名额多,家人也希望我趁这机会,多陪伴她们,多照顾家庭。”陈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家里人甚至帮陈松找好转业的“后路”。
陈松不是没有想过。趁着改革“激流勇退”,加上自己荣立过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转业到地方,安排个好工作不成问题。
那几天,陈松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挣扎过后,他还是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带着对家人的歉意,整装重新出发。
“所谓转型,其实是内外合一。”陈松认为,内转的是理念、思维,外转的是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但面对全营装步、坦克、通信、侦察、工兵等十余个兵种、数十种武器装备、近百个不同专业岗位,陈松一时无从下手。
“那时酷暑天,战车内温度常常达到四五十度,陈松一进去就是几小时。”突击车2连火控技师万罗程记得,陈松每天都会钻进拥挤的战车里,研究战车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技巧。
陈松经常到基层调研训练、制定计划、协调解决困难。虽是编余身份,但因为工作出色,同年底,陈松被任命为改革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